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安顺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公路建养

黔中•路桥印记丨平坝省道313线书写“路旅产”融合振兴答卷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她们历经岁月变迁,承载黔中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星海横流,岁月成碑,见证这些变化的除了潺潺的流水,万峰成林的高山,还有横跨河上的那一座座桥梁,坐落山峰之间的那一条条公路,现安顺公路开通“黔中•桥路印记”栏目,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为您介绍安顺境内公路老桥老路的故事。今天介绍的是省道313线。

S313线路畅景美

在贵州层峦叠嶂的山水之间,平坝区境内省道313线如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沿途的美景与希望。它不仅是连接平坝与织金的交通动脉,更是激活区域活力、撬动产业振兴的“黄金引擎”。尤其是与斯拉河景区的自然灵秀及当地辣椒面的风物美味紧密结合,演绎出了一段“路通、景活、业兴”的精彩篇章,奏响了一曲视觉与味觉交织的田园交响。

曾经的省道313线,是沉默而疲惫的。作为通往斯拉河风景区的主要旅游干线,又是区域煤矿资源外运的重要通道,它常年承受着风雨侵蚀与重载车辆的碾压。“虽然斯拉河是一个绿水青山值得观赏游玩的好去处,但旅途路况不佳,还没到目的地就头晕目眩,无论再好看的风景,也无心领略了。”一位游客的感慨,道出了多年前的真实困境。路况,成了锁住当地发展的沉疴痼疾。

从“坎坷险隘”到“匠心通途”

一路畅,则百业兴,转变源于一份坚定的“初心使命”。在安顺公路管理局的统筹领导下,平坝公路管理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开启了一场针对省道S313线的“匠心治愈”。他们严把质量关、筑牢安全线,通过“建、管、养”协同推进,为公路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3年,该段率先实施K51~K55沥青路面修复养护工程,以精准的“外科手术”医治路面病害,彻底改善了路容路貌,行车平稳性大幅提升。随后开展K60+270~K60+664回头弯改造工程,对此处路窄弯急的“险点”动刀,拓宽原险要弯道,化解了大型货车转弯困难、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困境,筑牢了出行安全防线。进入2024年,面对K57+350~K58+350段因强降雨和重车影响出现的路基垮塌、沉陷等新疾,平坝段履职尽责、持续攻坚,加快推进灾害防治工程,在建过程中通过优化设计调整路面结构层,提高道路承载力,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开展挡墙钢筋质量检查

一系列精准、高效的提质工程,使这条“金色花海之路”重焕新生。如今,驱车行驶在平坦舒适的省道313线上,旅途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车窗外一会儿是葱郁的山林,一会儿是金黄的油菜,一会儿是波光粼粼的河流。每一个转弯,都可能邂逅一幅山水画卷;每一户农家,都成为拥抱自然的窗口。

从 “藏味深山” 到 “辣味出山”

被一条好路唤醒的,还有斯拉河景区沉睡的灵秀。省道313线的升级改造,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斯拉河景区发展的大门。平坦宽阔的道路,缩短了景区与外界的距离,让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抵达。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景区周边的商业氛围也日益浓厚。如何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深体验?答案,正藏在这片土地的风物之中。

贵州人嗜辣,而辣椒面,可谓黔味灵魂。在种类繁多、名声在外的贵州辣椒面中,平坝斯拉河辣椒面凭借其独特风味脱颖而出,成为地方特色名片。

行驶在平坦的省道313线上,还未抵达斯拉河景区,空气中似乎就已飘散着若有似无的椒香。这香气,源自当地匠心独具的四味“斯拉河曹安辣椒面”:原味微辣、中辣、特辣、蒜蓉味。每一种口味,都是对这片土地风物的独特诠释,更映照出平坝人朴实、坚韧、敢拼、创新的精神底色。

“以前路不好走,辣椒面口味再丰富,也只能在周边卖卖。”当地一家辣椒作坊的负责人感叹道,“如今省道313线修好了,我们的辣椒面终于可以走出深山了。”现在,不仅是平坝当地人常来购买,游客们在欣赏完斯拉河景区的美景,品尝以辣椒面佐味的平坝烙锅之后,也总会带上几包辣椒面作为伴手礼。这不仅让斯拉河辣椒面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也带动了其销量的大幅增长。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当地的辣椒面生产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一些传统的家庭作坊也纷纷加入到辣椒面生产的行列,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

S313线回头弯行驶平稳

这一产业化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省道313线畅通运行的强力支撑。据沿线部分辣椒加工点反馈,路面改造完成后,运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并提高了外销发货的效率。目前,通过该省道,每日均有相当数量的辣椒面产品被运往贵阳、安顺等地区的主要批发市场,更有部分产品借助电商渠道销往省外,真正实现了“辣味出山”,见证了路通产业兴的生动现实。

从 “危桥困境” 到 “民生新程”

斯拉河大桥的改造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重塑了交通脉络,也为地方经济与文化交流注入了全新活力。昔日,乐平镇与上坪寨隔河相望,却因桥梁老旧、通行困难,长期制约民生往来与作物外销。村民多种植水稻、玉米和油菜,却因运输效率低下,优质农产品难以走出乡间,群众日常出行也备受阻碍。

这一现实问题得到了公路管理部门高度重视。2018年9月,平坝段启动危桥改造工程,历时近三年,于2021年7月以高质量、零安全事故的标准全面建成。新建成的斯拉河大桥横跨两岸,桥体跨越清澈河流,与周边山势相映成趣,不仅解决了基本通行问题,更成为拉动产业与旅游发展的关键纽带。

山水中的斯拉河大桥

大桥通车后,农产品运输效率显著提升,以往因交通限制而滞销的粮食和油料得以迅速进入市场,农业资源获得更有效转化。同时,大桥自身也逐步发展为颇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徒步、休闲垂钓。游客们来了,乘一叶扁舟,滑入水墨画中,看峭壁垂云,听猿声鸟鸣,他们沉醉的,是天地之大美。交通改善还催生了沿岸露营等新业态,将现代户外生活方式与本地民族传统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斯拉河文化旅游体验。每年春节期间,这里还会举办大型民俗集会,吸引近两万人汇聚桥头。摊位上琳琅满目,美食与手工艺品应有尽有,场面热闹非凡。活动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民宿和农家乐发展,更通过苗族芦笙、跳花等传统表演,深化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民族间的情感联系,逐步构建出“山地旅游+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S313路景融合

夕阳西下,斯拉河被染成金红色。省道313线上,车辆依旧平稳地穿梭不息,有的载着满怀期待的游客而来,有的载着记忆中的美景和风味尽兴而归。

一条路,唤醒了一片山水;一片山水,孕育了一味风物;一味风物,又富裕了一方人民。平坝省道313线与斯拉河的故事,是公路人以“畅安舒美”为笔,以“建管养”为墨,绘就的中国乡村“路旅产融合”发展的优美画卷。原来,最坚实的发展,源于最基础的保障;最温暖的繁荣,是让道路的尽头,不仅有诗意和远方,更有触手可及的醇香与希望。平坝公路管理段的建设者们或许不曾想到,他们铺下的每一寸沥青、加固的每一方路基,不仅保障了安全和畅通,更在不经意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