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毕节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大方乌溪河畔,三桥映古今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乌溪河的水,淌了千年。当晨雾散去,河畔的两座桥静默对望着:一座是明代驿道上的乌溪古桥,相传为“龙场九驿”必经之地,桥面青石板上深陷的马蹄印诉说着茶马古道的繁华;另一座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乌溪新桥,同样用石拱的桥身承载着近百年物流的脉动。而在下游的峡谷云雾间,G321线贵毕公路乌溪特大桥正绷紧山风,将时光的对望延伸成三桥相映的奇观——贵州省大方县的乌溪河畔,总飘着些未说完的故事,漾开水波,恍惚间有马蹄声从石缝里渗出,又混着货车的鸣笛在浪尖跳跃。

G321线贵毕公路乌溪特大桥 

“乌溪河桥,在城东南四十里乌溪河上,桥身高一丈五尺、宽十丈、横一丈八尺,纯以毛石砌成,相传仙人助建。”三孔石拱如老者的脊梁,弓身驮起几百载春秋,桥心那块浑圆的“仙人镜”石,晨露未晞时真能照见往昔:马帮的铜铃惊醒山雀,驮盐的骡子踩碎薄冰,穿靛蓝布衣的妇人把米酒递给歇脚的商贾。

据《大定府志》记载,“乌西(溪)桥,在城南三十里,通黔西、进省城大道”,桥头的乌溪小镇,曾是明清两代黔中商脉的“开关锁钥”——从贵阳出发的商旅,跋涉百里后必在此落脚整顿,自大方启程的行客,则在此饮罢壮行酒,将货物装上驮马,踏上通往省府的第一程。大方有首民谚唱道:“大定城外阆风台,九里黄河路穿岩,羊场坝儿钟鼓响,乌溪桥上等哥来!”这“等哥”二字,藏着多少来往乌溪古桥商旅的牵挂与守望。

老一辈人说,最初那座明桥是被天公收回去了,在汛期暴涨的河水像发怒的青龙,把三孔石拱啃得只剩半截残躯,彼时“商贾裹足,驿道断绝,民皆望水兴叹”。道光十六年(1836年),大定知府王绪昆筹银并征调百余工匠,历时多月把断桥的魂魄重新砌进石缝,新桥建成后,乌溪小镇的夜灯复明如昼。2012年6月,乌溪古桥被大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依然静卧乌溪河上,只是少了马帮的铜铃和官轿的吱呀,偶有老农背着竹篓踩过青石,桥头的三棵古树,枝丫间悬着明清的月光,静默如初。

清毕公路乌溪新桥:山乡蝶变的见证

20世纪初的黔西北,山峦叠嶂间仍回响着马蹄与铜铃的余音,但历史的车轮已悄然转向。

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毕公路的破土动工,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毕节交通的现代化序幕,也改写了乌溪小镇的命运。这条毕节境内的第一条国道,从清镇延伸至毕节,全长209公里,不仅成为连接贵阳与黔西北的政治经济动脉,更以钢筋铁骨取代了千年驿道的青石沧桑。

1934年全线贯通的清毕公路,在乌溪河段架起一座长32.6米、宽6米的石拱桥,新路新桥的诞生,带走了乌溪老桥大半流量:乌溪到贵阳的商道改走黄泥塘、罗家庄一带,曾经商旅络绎的簸箩箐、甘塘、西溪等驿道站点,逐渐淹没于丛林中,商铺陆续迁往清毕公路沿线,盛极一时的乌溪小镇逐步沦为“被遗忘的驿站”。

清毕路上的乌溪新桥终究托起了另一种生计。大方县汽车站每日清晨的汽笛声中,山民们背着箩筐挤上开往贵阳的班车,天麻、漆器顺着车轮流向省城,换回盐巴与煤油,桥面被碾出深痕,养路工每月需填补大量碎石、石灰和黏土。对于世代困守山坳的农民而言,新桥成了丈量生活的标尺——赶场的老汉开始用“客车趟数”计算时辰,学生攥着车票去往各地念书,清毕路沿线渐次冒出的补胎铺、茶水摊,则成了山乡最早的市场细胞,悄然孕育着大时代里的微光。

历经三十载风雨剥蚀与车流碾压,1976年12月31日,清毕路乌溪桥在机械声轰鸣与工人汗水交织中重生,后续又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1983年5月,正式由专业人员接管养护。

贵毕公路乌溪特大桥:跨越时代的通途

当新世纪的曙光刺破乌蒙山雾霭,G321线贵毕公路乌溪特大桥的钢筋已在峡谷间绷紧时代的弓弦。

2001年10月16日,贵毕公路控制性工程——乌溪特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全长377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以160米主跨凌驾于乌溪河下游,这数字,足以让道光年间的造桥匠人瞠目。与早期桥梁不同,乌溪特大桥的设计融入了现代科技:桥墩采用双肢薄壁墩,U型台桥台深嵌岩层,桥面铺装混凝土沥青以适应黔地多雨气候。如今,桥体安装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正将数据实时回传,那闪烁的数据流,成为了桥梁健康监测的有力脉搏。

特大桥的通车,改写了乌蒙山区的时空版图。日均车流量突破万辆次,贵阳至毕节车程从10余小时缩短至不足4小时,来往的车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大方皱椒、天麻等乌蒙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得以更快走出大山,外地游客开着新能源汽车驰行在桥面,只为亲手揭开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神秘面纱……当暮色降临,特大桥的轮廓灯渐次亮起,车灯长龙持续映射着高速物流、经济发展的当代叙事。

“贵州人钟情修桥,是在千沟万壑中突围的必然选择。” 从青石拱券到钢铁长龙,乌溪三桥的嬗变史是贵州交通发展的一缕缩影,古桥的青石见证过马帮的铜铃,新桥的钢梁承载过建设者的汗水,特大桥的跨径连接起乡村振兴的脉搏。

六百余年过去,乌溪河的波光依旧跃动着,河上三座不同时代的乌溪桥用它们沉默地跨越在河流与群峰之间对峙,述说着地理天堑征服者们的无尽故事,书写着一个民族在崇山峻岭间永不停歇的奋进诗篇。

编辑:吴 璟

一审:武洪江

二审:聂大群

三审:汪应明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