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虽然是一部架空历史的权谋电视剧,但是剧中的故事、人物,却处处饱含真挚的感情,也蕴含深刻的道理。初看《琅琊榜》,关注于梅长苏的算无遗策与赤焰冤案的沉痛。身负纪检之责重刷这部剧,发现剧中那些波谲云诡的权谋背后,处处闪烁着穿透历史尘埃的廉洁警示与监督智慧。于我而言,这不再仅仅是一部复仇史诗,更像是一部纪检工作启示录。
“悬镜司”腐败之源:监督者的失位
悬镜司本应是独立、公正的监督利剑,却沦为梁帝私心与夏江野心的工具。剧中夏江利用悬镜司特权构陷忠良、清除异己,将监督者自身腐败演绎到极致。当监督者与监督对象利益勾连时,监督体系便形同虚设。夏江沦为阶下囚始于他对权势的贪恋和个人的私欲,败于对真相的漠视。警示着我,监督者需有“火眼金睛”与“铁石心肠”,纪检工作必须时刻警惕人情干扰、利益诱惑,保持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敏锐洞察和零容忍态度。
“圈子文化”:腐败滋生的温床
梁帝扶持誉王制衡太子,看似是寻常的帝王权术,实则是放任甚至鼓励党争与腐败。梁帝将权力视为私产,其制衡只为巩固皇权而非清明政治,剧中“誉王党”等盘根错节,形成巨大的腐败利益链条,让我对“圈子文化”严重污染政治生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警示着我,纪检干部必须坚决抵制违规吃喝,严格规范“八小时外”的社交边界,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
“靖王”之道:纪检干部的精神坐标
靖王萧景琰,在剧中是“廉洁自律、刚正不阿”的化身。在污浊的朝堂中,他是“孤勇者”,“孤”是职责所系,“勇”是使命担当。靖王对权力毫无私欲,所求只为政治清明,他拒绝结党营私,宁可失去夺嫡机会也要坚守原则。他执着于为祁王、林氏翻案,奔波于赈灾第一线,体现的是对正义的信仰和对人民的忠诚。警示着我,纪检干部既要“无情”,面对说情风、关系网,要敢于坚持原则、动真碰硬,不为压力所屈,不为利益所惑,又要“有情”,为了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利益,要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让群众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
梅长苏的“棋局”:坚定的信念
梅长苏的目标不仅是昭雪旧案,更是揭露朝廷贪腐乱象,铲除腐败毒瘤。他以病弱之躯殚精竭虑,付出生命代价追求“海晏河清”的政治理想。他背负着七万赤焰的忠魂,如同纪检干部肩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启示着我,纪检工作需要智慧、勇气,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担当意识。
《琅琊榜》的结局,是赤焰军最终沉冤昭雪,是靖王登基带来新的希望,映射出千古不变的真理:腐败足以倾覆庙堂,清正方能固国安邦。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更应该每时每刻叩问自己:能否破除“圈子文化”,确保监督利剑永不蒙尘、永不锈蚀?能否如明镜般,让每一次监督都精准有力、直击要害?能否如靖王般,在复杂环境中守住那份“只认对错”的赤诚与刚直?能否如梅长苏般,以智慧和坚韧,为守护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而奋斗不息?这既是时代之问,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编辑:彭 伟
一审:余 峰
二审:聂大群
三审:林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