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硝烟蔽日,随着抗日战情之急变……
一条用血肉凿穿的公路在川、滇、黔三省的绝壁上诞生,它就是川滇公路(也叫川滇东路)——被誉为“中国抗战唯一的输血管”。
川滇公路建成后,成为连接滇缅国际运输线的主干线,为抗日战争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通过该路段运输的军需物资达5万吨,还有其他物资用品。
它是永恒的历史丰碑
川滇公路途经毕节路段称为赤(赤水河)杉(杉木箐)段,从四川叙永入黔,始于赤水河,折向七星关,过赫章至威宁杉木箐,进入云南宣威,全长359公里。大部分道路延续了原古驿道走向,这段道路逶迤起伏,穿行于崇山峻岭、沟壑交错的高寒山区。在那个落后的年代,8万多名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在深山峡谷、悬崖绝壁间,战严寒、冒酷暑,披荆斩棘,开石炸岩,挖方填土,铺路架桥,历经16个月打通了这条救国存亡的“抗战生命线”。
赤水河渡口桥墩遗址、筑路石碾子、峰岩石刻、筑路工人墓……无不见证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高山深谷间,每公里就有200余名筑路人——他们的名字,是这条路上永恒的坐标。
它是奋进的时代征程
这条路,从先秦古道到川滇公路,再到国道326线、省道106线,跨越千年时空,在此聚集成一线,又从这里走向更加开放的大通道,在新时代以新使命融入新的发展格局。
1990年,川滇公路赤杉段毕节城关至杉木箐段划入国道326线,赤水河至毕节城关段划入国道321线,国道321线经过几次改线,今天已划入省道106线。目前全线长330余公里,覆盖20余个乡镇。
近年来,随着国道326线、省道106线公路改扩建工程、路面改造工程等相继实施,无人机巡检、智能健康监测系统等新技术应用,让这条“抗战生命线”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
车轮碾过八十六载春秋,昔日的碎石土路换上沥青新装,险隘已化作通途。曾经的军用要道,如今沿线农业迅速发展、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产业众多,已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条公路正在重写它的地理定义。
它是民族的精神血脉
川滇公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一首奋进的赞歌,一种民族的精神血脉。
战火时期,西南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凝聚起川、滇、黔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承载着无数先辈的热血与梦想,书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
它让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今天,它时刻提醒着新时代的我们要铭记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要主动扛起责任,担当作为,发挥好西南三省大通道作用,让川滇公路在新时代展现新的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编辑:周宇炫
一审:吴 璟
二审:聂大群
三审:林延典
川滇东路赤水河渡口木便桥桥礅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