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裹挟着凉意,赤水河畔,拾一片落叶,舒展纹理,勾起往昔记忆......这段记忆无关个人悲喜,却与一条路、一个民族的存亡紧密相连。它始于山河破碎之际,刻下中华民族浴血抗争的印记,它就是诞生于烽火中的抗战生命线——川滇公路。
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那个山河飘摇的年代。
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国的国际运输线接连受阻,几乎所有的出海通道都被日军切断,想要运送外援物资,仅能依靠从缅甸经云南进入大后方的滇缅公路,但当时的云南与陪都重庆之间并没有公路连接,物资到了云南便停滞不前。物资的缺口如同一道生命关卡,扼住了大后方的咽喉,打通堵塞迫在眉睫。
于是,政府紧急下令修建川滇公路,无数筑路军民攥紧钢钎,开始铺就这条生命线。哪怕沿线多是险峰激流、悬崖峭壁,哪怕没有图纸、没有机械,他们仍用信念与筋骨,跨越赤水河的险滩,征服杉木箐的崇山,在绝壁上凿眼放炮,于深谷中垒石填土,历经16个月,撕开了一条输血通道。
川滇公路北起四川隆昌,南抵云南沾益,为当时的陪都重庆及四川、西北地区通往云南昆明开辟了全新通道,相较于川黔线缩短了200余公里,将国际援华物资直接送入大后方,保障了持久战的关键物质动力;还重塑了西南战略格局,它将川、滇、黔三省边区紧密联结,形成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为滇缅战场与国内战场的协同作战提供了支撑。
川滇公路在贵州境内称为赤(赤水河)杉(杉木箐)段,以赤水河为起点,经七星关、赫章至威宁杉木箐,进入云南宣威,全长359公里。岁月流转,川滇公路赤杉段被划入国道326线、省道106线,全线长330余公里,覆盖20余个乡镇。
如今,这条镌刻着民族抗争记忆的公路肩负着新的使命,群山褶皱处,川滇公路赤杉段如同一条银线串联起广袤城乡,为沿线地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活力,绘就了经济发展新图景,谱写着黔贵大地新华章。车轮不息,滚过川滇公路炽热的胸膛,它看遍岁序更迭,阅尽烽火硝烟,它的每一寸延伸,都融进了血汗与牺牲,这条用意志铸就的铁血动脉,见证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的爱国情怀与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与“两路”精神。
史海钩沉,烽烟犹记。山风呼啸,铁锤碰撞的声音似乎仍在群山间回荡,为我们指引方向。循着历史的长河,我们必将传承先辈精神,矢志笃行,实干担当,在新征程上续建这条精神长廊,当好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开路先锋,让川滇公路这条西南三省区的“交通纽带”更加坚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活力。
编辑:武洪江
一审:吴璟
二审:聂大群
三审:林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