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独山的峡谷之间,有一座青石垒砌的石拱桥静静地伫立着。它既是明朝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笔下“有涧自东谷走深崖中,两崖石壁甚逼,涧嵌其间甚深,架石梁其上为深河桥。”的地理奇观,更是镌刻着中华民族抗战热血记忆的历史丰碑——独山深河桥。
深河桥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隆庆450余年前,它作为黔桂交通线上的要冲,曾是贵州连接广西,通往南下的出海必经之路。数百年来,深河桥屡次被毁,数次修缮,至今依然矗立在210国道(原黔桂公路)线上。
1944年冬,抗日战争进入焦灼阶段。日军以50余万兵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企图攻克重庆、占领全中国。贵州黔南作为大西南的屏障,尤其是交通重镇独山,成为日军北犯的必争之地。11月底,日军兵分三路进犯荔波、三都、丹寨、独山等地,其中第三师团2个联队4000余人,从广西南丹沿黔桂边境北上入侵独山境。日军先头部队于12月2日占领独山县城,近2万民众遇害或冻饿而死,1.6万余栋房屋化为灰烬,上万难民流离失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
50年代修复的独山深河桥。
攻占独山后,日军沿黔桂公路继续北进,深河桥成为阻止日军铁蹄的关键屏障,战略价值可想而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为延缓日军攻势和北窜,美国军人富兰克・亚瑟・格里森上尉接到破坏桥梁与军火库的命令。然而,当爆破准备就绪时,桥南却涌来潮水般的难民,倘若此时炸桥,难民将暴露在日军的尖刀之下。在民族大义与战场命令的权衡中,富兰克毅然选择推迟爆破,优先掩护难民撤离。
“如果当时把桥炸掉,那么多难民将遭受日军的残害。于是我们等日军进入独山城才爆破,刚炸完,日军先头部队就到了岸边。”富兰克回忆道。
深河桥被炸断后,日军北进受阻。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军第29军91师率先抵达,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灵活袭扰,各族群众自发支援,美国盟军提供配合,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拼杀。
如今的独山深河桥。
1944年12月4日,日军在深河桥节节败退,12月8日,独山光复。12月10日,日军撤出贵州。此后日军再未越过深河桥一步。这座古桥,由此成为日本侵略者侵犯中国领土的“最后一桥”,日军因卢沟桥而起,却因深河桥而终,抗战史上因此有“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之说。
硝烟散尽,深河桥并未被历史遗忘。从400多年的建桥史到“黔南事变”中的关键一战,深河桥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厚重意义。如今,随着210国道独山段从三级公路升级为二级公路,这座古桥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桥身得到了妥善保护,周边修建了抗战历史简介碑、观景台和停车区等服务设施,它成为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重要纪念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