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贵阳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记开阳段第一个油路面班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我”的基本情况

“我”是开阳段第一个油路面班,“我”家住开阳县双流镇,后因改革,“我”更名为跃进桥养护站,一直守护着道路的安全畅通,“我”就是翁荫油路面班。

如今,公路迎来了新的发展,曾经的翁荫油路面班在时代的发展中已悄然消失,但几十年过去了,翁荫油路面班房屋依然坚挺地屹立在开阳段管养的G354南兴线上,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开阳公路的故事,见证着公路交通的蓬勃发展。

“我”的职责使命

成立之初的翁荫油路面班,每天的生产作业任务就是加宽路基、铺筑油路面。管养路途远,他们每天需要步行开展养护作业,用独轮车拉运养护材料,拉到需要修补的路段后,工人们使用洋镐、铁锨等工具铺平整,这个时期开阳段管养路线中只有G354南兴线是油面路,其他的主要是以砂石路为主,开始技术不太成熟时,路面从运料到加铺都要依靠人力完成。

据开阳段退休党支部书记陈宝珍回忆,有一年,开阳段管养的305省道铜修线(今G354南兴线)随着构皮滩水电站建设步伐加快和开阳县花梨、龙水两个乡移民工程的启动等客观原因,2008年,当地政府要在构皮滩水电站储水之前尽量将两个乡水淹区内的磷矿石采挖完毕,因此,每天从开阳的双流茶场至花梨路段上有上百辆大货车在这两个乡的洛旺河和龙水昼夜来回运输磷矿石,使开阳段管养的铜修线承受了历史以来的最大超载型行车量。由于超载车辆多,导致铜修线部分路段路基严重形变,路面沉陷、路面龟网裂、路基墙破损。当时,该班职工们说:“铜修线上的病害层出不穷,我们刚刚把前面路面病害修补好,后面又出现了新的路面病害”。严重的路面病害增加了职工们的劳动强度,也给开阳段带来了严重的养护负担。为了更快修补好路面病害,油路面班9名职工除了下雨天不出工外,节假日、星期天与他们无缘,除铺装炒砂请少数民工外,大量的修补工作都是他们自己完成。

修路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难题,油路面班的职工们大干苦干,在骄阳似火的三伏天,很多人都在家纳凉的时候,只见全班职工繁忙的身影,顶着烈日修补一个个路面病害,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裳,受伤的老茧换新茧,肩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他们每天迎着朝阳上路,带着晚霞回家,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着每一个过往的司乘人员。

精神在传承

开阳段的在职职工李莉就是当的养路工人,“我们那时候主要是靠人力养路,养护生产水平相比现在非常落后,我们的翁荫油路面班是开阳段成立的第一个油路面班,那时候,铺路所需的沥青,需要人工翻炒,因其物理属性,要求在一百度高温下生产和铺装,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但大家都非常有干劲,后面道班合并养护站后的职工人数多了,单位配备的新养护机械也多了起来,养护水平提升了,路况质量变好了。”李莉说。

翁荫油路面班简陋破旧的房屋已成为历史,是一代人青春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印记,那里有养路工人踏实工作,热切交谈的话语声,还有老道班工人为新时代公路人们留下的宝贵的“铺路石”精神。

近年来,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是听老同事提起以前他们的养护日常,道班工人们每天手拿的扫帚,肩扛的铁锹均被先进机械设备替代,各种沥青加铺技术日新月异,公路养护从肩扛手抬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如今,开阳段管养的G354南兴线也是开阳县的主要“毛细血管”,打通开阳经济发展脉络,带动开阳县工业、农业、旅游业蓬勃发展。

路在脚下延伸,精神在路上传承,作为新时代公路人,要传承和发扬老道班精神,脚踏实地守护公路,续写公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跃进桥站修补路面现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