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娟这本《我的阿勒泰》与阿勒泰本身有关,一直以来,有许多关于旅游目的地的心驰神往,其中之一,就是去北疆看一看,还一定得是秋天的北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是被我列为北疆旅游的必选之地。原本选择读它是想从中先行感受下北疆的美,读下来发现,整本散文集以作者的视角,窥探了阿勒泰地区自然风景的诗意美和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人文美,没有我想要的喀纳斯。但这不妨碍我被它深深吸引。
到去年,同名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一经播出就火了,我想大概是那一处“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的随性自由,是那一份“被一匹马高高载着,风驰电掣地奔向远方”的心血沸腾……让身处物欲横流、浮躁焦虑环境的我们深深向往与共鸣。
作者笔下的阿勒泰总在不知不觉中让我感觉时光慢了下来,且身心放松、思绪翩跹,一会儿从小时候跑到上大学,一会儿从家人的陪伴跳跃到一同长大的朋友们,像打开了记忆匣子,那些温暖的、快乐的、尘封的回忆争先恐后蜂拥而来。
“蝗虫来了,跟沙尘暴似的,半边天都黑了,如乌云密布,遮天蔽日”那情景也是我没有见过的,但是小时候的我曾经也经历过抓油蚱蜢,我总会跟着哥哥们一起跑到邻居爷爷家的玉米地里蹲守,油蚱蜢整个身子绿油油的,与翠绿的玉米叶几乎融为了一体,好不容易发现了它,就得悄悄地靠近,一只手掌努力向上弓起,另一只手掌伸向玉米叶下方,两只手打配合突然一罩下,欢呼声都是哥哥们的,而我的手中大多时候空空如也。
书中外婆怀里揣着的滚烫的红糖锅盔与我记忆中奶奶的醪糟无限重叠。小时候最期待的那一抹甜,便是奶奶每年冬天自己酿的醪糟,将糯米蒸熟后摊开,加入酒曲拌匀,再将制好的糯米全都舀到一大个像酒缸的土陶坛子里,压紧后在中间掏一个小窝,最后再盖上厚厚的棉被,捂得严严实实的发酵。这时奶奶就会叮嘱我们几个小的,这些天千万不能掀开棉被。等到了发酵好的开坛时间,棉被一掀、盖子一开,浓郁香甜的味道扑鼻而来,馋得我们眼睛直直地盯着那口坛子,奶奶就会舀了第一勺醪糟为我们煮几个醪糟鸡蛋吃,可香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竟长时间陷入了自己的回忆,原来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光,流淌着的快乐都是相似的韵律。
阿勒泰四季的风、雨、云都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可见她是一位热烈地爱着生活的人,她用亲眼见证参与的点滴,缓缓道出了在阿勒泰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苍茫的戈壁奔驰的一辆迷路的摩托车,阿克哈拉村过年晚上绚烂耀眼的烟花,大大小小热闹非凡的弹唱会,夏牧场里赢得赛马冠军的哈萨克族少年,都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日常,却一一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动物和谐而居、汉族与少数民族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让我逐渐明白平淡鲜活真实才是生活的真谛。
在作者的描述里,她所经历的这斑斓、浩荡的世界并不全是美好和爱,为了生计,作者一家人不得不多次搬迁,来回喀吾图多次,甚至于刚到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就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经受雨雪一夜的捶打。但她并没有就此消沉,不管阿勒泰的风雨来得多大多猛,她们总会找到办法去应对,向阳而行。无论是谁,身处何地,不仅仅是生活的温暖、欢笑都曾紧紧抓住过、拥有过,还有成长历经的烦恼、忧虑也曾到来过、折腾过,我们都该学着作者,达观面对一切,让所有不美好的日子里都能生出温润的光泽。
生活在前方牵拽,命运的暗流在庞杂浩荡的人间穿梭进退,见缝插针,摸索前行。在阅读《我的阿勒泰》的过程以及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学会与自己和解。正如无论多么沮丧低沉的心情,只要那天有太阳,我愿意抬头望一望,所有的阴霾烦闷顷刻间被明媚的阳光一扫而空,内心“咻”地充满了灿烂的希望。
我想北疆的行程是不会被放下的,不过沿途不再单单是为了欣赏美景,也还要品味那里的风土人情,遇见作者笔下浩荡有力的风、铺天盖地的雨、耀眼炫目的云,听一听充满民族风情的弹唱会,跳一跳潇洒肆意的民族舞,那一定既惊心动魄又惊喜万分。
合上书页时,脑子里回荡着的竟然是《在水一方》这首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缓慢的节奏、简单的歌词,诉说的也是对美好的追寻与向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阿勒泰”,它可以是记忆中的人、事、物,也可以是过去、现在、未来,在每个困惑迷茫怯弱的时候,它总是治愈温暖着,让我们保持着勇敢状态,以后还会更加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