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凯里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党的建设

瓮安萍水村:干群携手筑就“连心路”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近日,瓮安县萍水村三招坪组田间地头传来喜讯,昔日坑洼的机耕道,如今蜕变成平整坚实的水泥路,车轮驶过无颠簸,村民迈步更轻快。这一喜人变化,既是萍水村在帮扶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帮扶资金出材料、村民自愿投工投劳”创新模式凝聚群众力量的成果,更是驻村工作队与村民携手攻坚、破解发展难题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机耕道未硬化是萍水村部分村组的“心病”。三招坪组这条机耕道,既是260名村民日常出行必经路,更是52户人家运送玉米、蔬菜的“生命线”。每到收获季,村民要么人力肩挑背扛,要么眼睁睁看着运输车因路面坑洼进不了田,不少农产品因运输不及时错过好行情。

今年6月,省公路局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员杨行,刚到萍水村就把“摸透民生痛点”作为首要任务。他用一周时间逐户走访三招坪组,白天跟着村民下田,踩着泥地记录“雨天踩泥、晴天吃灰”的出行困境;晚上坐在村民院坝里,就着路灯听大家吐槽“运一袋玉米要多花半小时”的无奈。

摸清情况后,杨行将“机耕道硬化”列为头等大事,第一时间向派出单位汇报,反复说明道路对村民生活和产业的重要性,最终争取到专项帮扶资金。可资金到位后,新难题出现:按传统模式请施工队,现有资金仅能硬化100米,远不够急需的320米,相当于“治标不治本”。“不能让资金打水漂,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杨行没有退缩,转而思考能否调动村民积极性,让大家从“等修路”变“自己修”?

带着这个想法,他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连续三天组织村民开“院坝议事会”。他不空谈大道理,而是和村民算两本账:一本“经济账”:“现在拉玉米绕2公里烂路,运费多花十多块,路修好后每户每年至少省数百块”;一本“发展账”:“路通了,农作物能直运县城,收购商也愿来,收入还能涨”。算清账后,他提出创新方案:省公路局的帮扶资金全部用于买水泥、砂石等建材,村民以无偿自愿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道路建设。

“这是咱自己的路,材料政府买,咱出力气,省钱又早通路,划算!”村民张孟友话音刚落,李大叔接话:“小杨算得比咱清!去年我运菜绕路多花的油钱、耽误的时间,他都算出来了,说通路后我这10亩农作物能多赚千把块,听得我心里亮堂!”现场掌声雷动,“自己家园自己建”的共识迅速凝聚。

方案落地后,杨行成了工地最忙的人。每天清晨,他比村民到得还早,先查建材储备,再按进度调分工;遇到村民不熟悉混凝土配比,他耐心蹲在搅拌机旁手把手教;中午天热,他协调村“两委”送凉茶、草帽解暑。

“小杨不光出主意,还跟我们一起干!”负责搅拌混凝土的村民小张抹了把额头上的汗说,“他都这么拼,我们哪好意思偷懒?大家一起干,再累也乐意!”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统筹下,村民们主动分工、默契配合,纷纷投身道路硬化施工,机器轰鸣与谈笑声交织成热闹的劳动图景。

如今,320米水泥机耕道已完工。70多岁的刘奶奶拄着拐杖走在新路上,脚步比以前稳了不少,她拉着杨行的手眼眶泛红:“以前下雨天我根本不敢出门,小杨知道后,每次来都问我出行的事,现在路平了,我去村里面办事情更加方便了,这孩子心细,把我们老年人的难处都放在心上了!

这条彻底解决了52户260名群众长期“出行难、运输难”的机耕道,已不仅是拉近干群距离的“连心路”,更是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希望路”。

图为:硬化前后的机耕道对比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