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凯里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公路建养

守护黔路“生命通道”:贵州山区涵洞安全防护体系焕新升级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近年来,凯里公路管理局深入实施人才培养“薪火计划”,着力为公路事业发展夯实人才储备。丹寨公路管理段牵头,联合台江公路管理段、从江公路管理段开展课题攻关,创新推出涵洞复合式安全防护体系。这项创新成果,正是为了解决贵州山区公路养护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涵洞安全隐患。

入口三重防护:织密“安全守护网”。青年技术人员凭借扎根一线积累的经验和敏锐观察力发现,单一的警示牌效果远远不够,必须构建能“看得见、拦得住”的物理屏障。于是,混凝土帽石被赋予了双重使命:涂刷黄黑相间的反光漆,帽石长度设为涵洞宽度的2~3倍,不仅能标识出涵洞位置,提前警示往来车辆行人,而且能在车辆失控冲向涵洞沉沙井前,及时拦阻住车辆,避免生命财产损失。更关键的一步,是在沉沙井口上方加装了不锈钢防坠网。不仅为不慎跌落的行人提供了宝贵的缓冲,也能支撑小型车辆避免坠井,同时拦截枯枝杂物,从源头上减少涵洞堵塞。

然而,青年团队的思考并未止步于防护本身。为了减轻养护人员的负担和安全风险,团队创新设计了“拦渣检修系统”:在涵洞上游来水侧的边沟中,设置拦阻滤网,大幅减少流入沉沙井的杂物量,降低了养护人员下井清理的频率和危险;同时在非来水侧边沟处贴心设置了检修梯,使必要的井内检修工作变得安全便捷。

洞身精准修复:微创手术“延寿强体”。“能不能像做微创手术一样,不动‘大筋骨’就把病治好?”从江公路管理段的年轻技术人员带着这份思考,立即投入攻关。针对常见的圆管涵病害,他们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交流机会,翻阅相关资料,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摸索,成功应用了非开挖式内衬无损修复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使用管径稍小、刚度大的钢波纹管或玻璃钢夹砂管进行内衬,同时在搭接处填充超早强钢纤维混凝土或防水材料,保持管道的环刚度,该方法的优势是工期短、成本低施工方便、环境影响小,能避免对路面进行开挖,减少对道路通行的影响。

图为:涵洞非开挖式内衬无损修复实际运用效果(前后对比)

出口智慧控流:破解“水流冲刷困局”。涵洞出口水流对挡墙基础和墙身的冲刷,是导致挡墙失稳、路基坍塌的重大隐患,也是最令公路人头疼的问题之一。丹寨公路管理段与台江公路管理段的青年技术骨干们没有回避这个老大难问题,他们深入现场,反复观察水流形态与冲刷痕迹,结合所学知识,决心找到更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将所思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因地制宜的“妙招”——分别使用轻质材料接长出水口、使用轻质管道直接引水至急流槽两种涵洞出口隐患治理方式,对辖区范围内的涵洞因地制宜进行安全提升。

而对于冲刷风险更高或空间受限的涵洞,青年团队则采用了更彻底的解决方案:轻质管道直接引水。即取消悬空段,直接将管道接长至挡墙外,让水流“改道而行”,有效避免水流冲刷挡墙墙身与基础。这两种不同的方案,以“小而精”的改进,因地制宜精准化解了冲刷导致路基失稳的“大风险”。

图为:涵洞接长出水口实际运用效果(前后对比)

成效与回响:汗水浇灌的安全之花。涵洞复合式安全防护体系的成功实践,正是凯里公路管理局“薪火计划”人才培养工程与丹寨公路管理段“星光之家”实践平台双重赋能下结出的硕果。它不仅充分展现了年轻干部那份扎根山区、守护公路的真诚与担当,以及踏实肯干、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更通过一系列源自基层实践、秉持“小而精、惠而实”理念的“小发明”“小改进”,精准解决了安全隐患大问题。一位参与全程的青年技术人员,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看着隐患在我们手里一点点消除,守护好这条路,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其成效已清晰显现:经济效益上,通过延长设施寿命、减少频繁抢修,成功降低养护成本30%~50%,并有效预防了事故,大幅减少了经济损失;安全效益上,入口防护措施基本消除了行人车辆坠井风险,出口治理显著提升了挡墙和路基稳定性,为山区百姓和过往车辆提供了更安心、畅通的通行环境,惠及沿线数十万居民。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