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气温骤降,秋季是普通国省道秋季养护“黄金窗口”。为保障公路通行安全顺畅,提升道路服务水平,镇远公路管理段秉承“系统谋划、精准施策、高效推进”的原则,聚焦病害调查、护栏修复、杂草清理、水沟疏通、路面处置、设施更换六大核心任务,奏响公路养护“问诊、修复、清理、施工、保障”五部曲,精心绘制普通国省道秋季养护蓝图,为公路安全通行筑牢坚实屏障。
图为:国道551镇福线路况
精准排查“问诊”,摸清病害“家底”。秋季是公路病害高发期,路面裂缝、坑槽、沉陷等问题易随温度变化加剧。为精准掌握管辖普通国省道公路的健康状况,镇远公路管理段提前制定详细调查方案,组织专业病害“问诊”排查小组,采用“车辆巡查+人工步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内普通国省道展开拉网式排查。巡查人员沿线逐段检查路面、路基、桥涵及附属设施,详细记录病害位置、类型、规模等信息,建立“一路一档”病害台账。同时,结合管辖公路特点,对临水临崖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等重点区域,加密排查频次,确保无死角、无遗漏,为后续养护处置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修复防护 “屏障”,守护通行安全。公路沿线“护栏”作为公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秋季多雨、雾天增多的环境下,其完整性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镇远公路管理段将护栏修复作为重点工作,对排查中发现的护栏变形、断裂、松动、缺失等问题,实行“发现即处置”机制。组织专业的修复队伍,及时对损坏护栏进行校正、更换,确保护栏高度、间距符合规范要求;对护栏基础松动的部位,重新浇筑混凝土,增强稳定性。此外,针对部分路段护栏反光标识模糊的情况,重新涂刷反光漆、粘贴反光膜,提升夜间及恶劣天气下的辨识度,为过往车辆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图为:工作人员在国道211银榕线调查路面病害
清理路域“乱象”,畅通道路环境。秋季杂草生长旺盛,又正值秋收繁忙的季节,公路沿线乱堆乱放问题突出,若不及时清理,不仅影响公路美观,还可能堵塞排水设施、遮挡交通标识,甚至引发火灾隐患。镇远公路管理段集中开展路域环境整治行动,组织人员、机械对公路用地范围内的杂草、枯枝、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在清理过程中,采用“人工拔除+机械割除”的方式,对路肩、边坡、绿化带内的杂草进行彻底清除,对公路两侧的垃圾、杂物进行集中清运;对沿线打谷晒粮的行为及时进行清理,对擅自增设的广告设施进行清理,同时,对遮挡交通标志的树枝进行修剪,确保交通标识清晰可见。经过整治,公路路域环境焕然一新,为群众营造了整洁、畅通的出行环境。
疏通排水“脉络”,防范积水隐患。秋季正值防汛“七上八下”的关键时期雨水较多,水沟堵塞易导致路面积水、路基冲刷,严重影响公路使用寿命和通行安全。镇远公路管理段将水沟清理作为秋季养护的关键环节,对辖区内普通国省道的边沟、排水沟、涵洞等排水设施进行全面疏通。养护人员携带铁锹、锄头等工具,深入水沟清理淤泥、石块、杂草等堵塞物,对淤积严重的路段,调用挖掘机等机械进行作业;对涵洞进出口的堵塞物进行彻底清除,确保排水通道畅通。同时,对水沟破损、开裂的部位进行修补,提升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有效防范雨水对公路的损害,保障道路通行安全。
图为:巡查人员纠正打谷晒粮行为
处置路面“病害”+更换老化“设施”,提升道路品质。路面病害处置和设施更换是提升公路通行品质的核心工作。针对排查出的路面裂缝、坑槽、沉陷等病害,镇远公路管理段按照“排查问诊、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开展路面修复作业。在裂缝处置中,采用灌缝胶进行灌缝处理,防止雨水渗入路基;在坑槽修复中,严格按照“切割、清理、摊铺、碾压”的流程,使用沥青混合料进行修补,确保修复质量;同时,针对公路沿线老化、损坏的交通设施,如震荡减速标线、警示桩等,镇远公路管理段组织人员进行全面排查更换。对磨损严重的减速带重新铺设,对断裂的警示桩及时更换,确保交通设施功能完好。通过路面病害处置和设施更换,普通国省道的通行品质显著提升,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保障。
图为:养护人员清理公路用地范围内杂草
此次秋季养护“五部曲”的全面奏响,不仅有效解决了普通国省道存在的安全隐患,还进一步提升了公路服务水平。截至当前,共完成路面病害修补3071平方米,灌缝处置13.766公里;更换及新增护栏176米、交通标志32块;清理公路杂草7.24万平方米、排水沟1.58万平方米、涵洞14个、塌方1348立方米;恢复磨损标线522.25平方米、警示桩28个;整治不规范路口37处。此外,联合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机构清理广告设施21幅,清理占用公路堆放废弃材料142立方米,清理打谷晒粮12处,治理公路安全隐患10处。
下一步,镇远公路管理段将持续加强秋季养护巡查力度,建立长效养护机制,及时应对秋季天气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全力筑牢普通国省道平安出行“防护墙”,为群众出行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