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褪去志不改 道班深处写新篇
1979年的冬天,年轻的舒国清怀揣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踏入了军营。1982年,因表现突出,他荣立个人三等功,并被评选为“优秀战士”,军功章的背后,是汗水,更是忠诚。1993年,舒国清退伍转业,告别了嘹亮的军歌,迎来了人生的新战场。他没有选择安逸,而是被分配到了公路段的机修班,与冰冷的机械打了三年交道。螺丝扳手间,他延续着军人一丝不苟的作风。然而,命运的轨迹在1996年发生了转变,他被调往白荣道班,正式成为一名与砂石黄土为伴的养路工。
图为:部队期间的舒国清
从握枪到拿锹,从整洁的军营到尘土飞扬的公路,巨大的反差没有让他退缩。“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就是到了哪里都不能怂!”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初来乍到,他对养路工作是陌生的,什么是路面养护,怎样填补坑槽,如何碎石造岩,他都得从头学起。但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钻劲上来了。白天,他跟着老同志亦步亦趋,仔细看、用心学,老师傅一锹下去的角度、一耙回土的力度,他都默默记在心里;晚上,他借着昏黄的灯光翻看相关的养路书籍,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总结白天的见闻。他用那双曾经紧握钢枪的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又变成了一层厚厚的老茧。通过点滴的观察、摸索和实践,他逐渐摸清了养路的“门道”,完成了从一名优秀士兵到合格养路工的转变。
勇挑重担当班长 凝心聚力筑坦途
是金子总会发光,舒国清的踏实肯干和迅速成长被领导看在眼里。1999年1月,他被任命为沙坪道班班长。职务的提升,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他当班长,从来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上”。每天最早一个到道班的是他,最晚一个收工的也是他。最脏最累的活儿,他永远冲在最前面。修补一个大坑槽,需要和大量的沥青料,热气熏人,沥青溅到身上就是一个个燎泡,他总是抢过铁锹,站在最靠近热源的地方,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在他的带领下,道班的同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他不仅是指挥员,更是贴心人。哪位工友家里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知晓并尽力帮助;哪位工友身体不适,他会强行命令其休息,自己却默默接过他的工作量。在他的班上曾有一位老养路工带病坚持上岗,舒国清发现后,“命令”他立即去医院,并自己顶替了他的全部工作,下班后还提着水果前去探望。他用实际行动,将沙坪道班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战斗力的集体。
2000年至2004年期间,因道班改建,他辗转于堡子、屯州、桐林等多个道班,无论到哪里,他都能迅速融入,并将那股扎实肯干、团结协作的作风带到哪里。他所养护的路段,始终是全线的标杆,路面平整,路肩清晰,边沟通畅。
真情融化隔阂路 民族团结心连心
2005年,舒国清调任至屯州道班任班长。这是一个更为特殊的挑战。屯州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之对政策不了解,起初,当地老百姓对这群“穿制服”的养路工并不十分亲近,工作开展一度遇到阻力。
舒国清没有抱怨,更没有退缩。他主动学习简单的少数民族用语,见面就笑着用生硬的方言打招呼。遇到老乡运货赶路有困难,他和工友们总会搭把手,道班的拖拉机偶尔也帮乡亲们拉拉农资。他们修路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真心实意地想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便利。
他的真诚,老百姓都看在眼里。渐渐地,隔阂消除了,笑容多了。他们发现,这群养路工不是来“做样子”的,是真心实意来为大家修桥铺路的。关系融洽后,养路工作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支援。每到养路繁忙季节,特别是突击任务时,常有当地的苗族、侗族老乡自发地带着工具来到工地,义务帮忙清理边沟、搬运沙石。“舒班长,你们为我们修这么好的路,我们也得出份力!”乡亲们朴实的话语,让他热泪盈眶。
图为:舒国清获黔东南州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活儿干完了,乡亲们为了表达感激,多次热情地邀请全体道班工人去家里吃饭,舒国清都带领工友们婉言谢绝:“老乡,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饭不能吃。养好这条路,是我们的本分,是应该做的!”他们既坚守着纪律,也守护着养路工纯洁的形象。路,不仅连接了山川村落,更连通了养路工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心。那时常能听到过往的司机和当地百姓竖起大拇指夸赞:“舒班长养的这段路啊,质量硬是没得说,打起光脚板都走得!”这句最朴实无华的赞誉,是对他工作最高的肯定。这段经历,也成为了舒国清养路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篇章之一,2006年6月,他因此被评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
黢黑背影映初心 甘于奉献路为家
养路工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顶烈日、冒风雨,365天守护在路上。其中,在桐林道班的一段经历,成为了舒国清职业生涯中最为深刻的记忆。那时,有一段路况极差,需要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集中养护。作为班长,他身先士卒,直接扎在了工地上。一个半月,四十多个日日夜夜,他没有回过一次家。白天,烈日将沥青路面烤得滚烫,他挥汗如雨,皮肤被毒辣的紫外线一层层灼伤;晚上,就住在道班简陋的宿舍里,盘算着第二天的工作量。
任务圆满完成,当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门口时,发生了令人心酸又动容的一幕:儿子闻声跑来开门,却盯着门外这个“陌生人”愣住了——只见眼前的人又黑又瘦,脸上是褪了皮又晒黑的红斑,唯有笑起来时露出的牙齿是白的。年幼的儿子迟疑了很久,竟没能认出这就是自己一个多月未见的爸爸。舒国清笑着回忆道:“那时候心里酸了一下,但更多的是自豪。路养好了,牺牲点‘颜值’算啥!”
站岗超限续奉献 荣光退休照丹心
2007年,因工作需要与组织信任,舒国清被调往超限运输检测站工作。岗位虽变,但军人本色与养路工的责任感丝毫未减。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他依然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治理超限超载工作,守护着公路的安全与畅通。三年间,他继续发扬“退伍不褪色”的精神,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直至2010年光荣退休,为自己奉献一生的公路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为:部队期间舒国清(右一)
舒国清,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一名平凡的基层养路工。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数十年的风雨历程中,用一把铁锹、一把扫帚,书写了“退伍不褪色”的忠诚与担当。他留下的,不仅是平坦畅通的公路,更是一种“甘为路石,默默奉献”的精神道标。这份精神,如同他曾经养护过的条条大道,坚实、绵长,指引着我们新一代公路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