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凯里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黄平公路管理段:公路铺就幸福道 乡村奏响振兴曲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贵州公路发展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从“地无三尺平”到“天堑变通途”,绵延到黔东南公路从“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到“一车一精彩,路路皆畅通”。以黄平县为例,一条条“畅安舒美”公路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富路,公路既改善了民生,也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图为:鹅翅膀大桥

筑路为基,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路通政兴,政兴人和。黄平公路管理段锚定“畅安舒美”公路建设目标,将公路建设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绑定,以“路”为笔,在乡村大地勾勒出一幅“交通兴、产业旺、乡村美”的动人画卷。

湘黔公路中黄平县城到重安镇的“八道拐”见证了黄平公路发展的变迁。原湘黔线五里墩路段位于山巅,由于冬季气温低,路面凝冻造成交通阻断的现象时有发生,黄平公路管理段先后进行了三次改线工作。第一次改线是1992年,把五里墩路段从马场街道穿过,即从山巅穿过改为从山腰穿过;第二次改线是2001年至2002年,耗时一年,“八道拐”路段完成了公路改造,有效缓解了“八道拐”路段坡陡弯急的现象;第三次改线是2007年新州镇到重安镇,绕开马场街道路段,改为从山脚通过,基本解决低温雪凝天气阻断车辆通行困扰百姓的难题。2009年以后,沥青混凝土路面彻底替代泥结碎石路面,公路通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从泥泞小道到坦途通衢,从单一出行功能到多元价值释放,公路不仅成为连接城乡的物理纽带,更化作激活乡村发展的“血脉”,让沉寂的乡村焕发新活力,让群众踏上一条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蝶变升级,构建乡村发展“致富路”

公路如丝,串起了农村产业散落的“珍珠”。2012年以来,黄平公路管理段先后帮扶重安镇的重兴村、纸房乡的天马村、野洞河镇老王屯村等34个村镇。通过在党建引领、帮扶举措、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乡村振兴帮扶成效日益明显。

凯里公路管理局积极打造了“黔宝下山”农特产品志愿者助农秋收销售服务平台,拓宽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带动公路沿线及帮扶村农户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帮扶模式的转变,进一步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难、收入渠道少的问题。同时,凯里公路管理局对村“两委”基础设施建设、连(串)户路硬化、村集体产业路等进行了完善,打通连接国道243线“最后一公里”。

在提升村民出行便利、安全、畅通的同时,也带动了帮扶村的产业发展。利用国道243线公路便民驿站,搭建与帮扶村党支部联建共建的桥梁,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持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村党支部战斗力;通过真帮实扶,帮扶村的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民收入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真正构建了一条农村发展的“致富路”。

图为:帮扶重安镇大井村修建联户路

绿色生态,绘就乡村振兴“实景画”

多年来,黄平公路管理段始终坚持以“一路一风景,一景一特色”为理念,在国道551线、国道243线打造出一条“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文明示范旅游公路,将香炉山的青山、三朝桥的碧水、旧州的且兰古国的乡愁串联成线。同时,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向社会呈现“一条大道、两路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常年洁美”的生态公路环境。

这条“绿色生态长廊”不仅守护着乡村的绿水青山,更催生了生态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游客沿着公路而来,循着鸟语花香而探,在亲近自然中感受“百姓富、生态美”的真谛。沿线农家乐、民宿备受青睐,农特产品、季节花果挤上热搜,种桑养蚕产业蒸蒸日上。

黄土坡服务区、五里桥停车区、五福村党群连心区、皎沙村招呼站等公路服务设施健全,沿途观景台可眺层林尽染,体验乡土风味,倾听古老传说,给旅行增添更多画意。公路沿线村寨旅游综合收入节节攀升,农家乐的炊烟、民宿的灯笼、公路上的行车,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经济发展的“实景画”。

图为:生态文明示范路

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记忆已渐行渐远。在国道G551线、国道243线,82公里的公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乡村每个角落,优良路率长期稳定在92%以上,车轮驶过不再颠簸,群众出行不再犯愁。条条坦途,处处平安,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打通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纸房乡、金龙村的生态养蜂、种桑养蚕、玉米、大豆等产业,已具备全面销售规模;上塘村的农家乐、大井村的民宿、枫香村的垂钓、“三朝桥”的鱼庄等个体收入持续稳定。公路沿线的群众依托便捷的公路,实现了让“钱袋子”鼓起来,也让“家门口就业”成为一种习惯。

路域环境整治让乡村颜值实现“逆袭”。昔日的垃圾堆如今变成了农家乐的停车场,臭水沟被改造成了垂钓池塘,小木屋也变成了民宿。更可喜的是,公路带来了人才回流——年轻人回乡创业,办电商、直播带货、直播助农等,为乡村振兴注入一股“青”流。孩子们的嬉闹声、老人们的广场舞、游客们的欢笑声,共同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口碑载道,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

“以前卖菜靠肩挑,现在货车直接到地头,这路修得比咱想得还周到!”村民们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心声。不少村民自发加入公路养护志愿服务队,“爱路护路”成了新风尚。从老人赶集不再摔跤,到孩子上学不再远绕,公路带来的便利,早已融入乡亲们的日常,化作嘴角上扬的幸福弧度。

“没想到这条路这么美!”黄平至重安路段的生态文明示范路建设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这条“风景路”真正成为了乡亲们的“致富路”,为了让沿线更多群众获得实惠,我们在公路沿线设置了售卖点,有卖地瓜、李子、桃子……有卖特产,也有卖蜂蜜、菜籽油、蘑菇等其他农产品的……

到黄平县驻村的4名帮扶干部,因工作表现突出,荣获黔东南州“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黄平县“年度优秀脱贫攻坚队员”、黄平县“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共青团黔东南州委“青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黔东南州“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黄平县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等荣誉称号。

路在延伸,梦在生长。黄平公路管理段将继续以路为弦,在乡村振兴的乐谱上,奏响更嘹亮、更动人的乐章,让公路成为连接希望的纽带,让驻村帮扶绽放出独有的橙色光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