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蒙山脉的褶皱里,一条百公里长的公路蜿蜒伸展,它不仅是连接六盘水(水城)与世界级旅游景区黄果树瀑布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条铺满幸福、写满希望的“畅安舒美”之路——水城公路管理局工程处管养的省道215线水黄路,穿越崇山峻岭,将青山绿水与人间烟火紧密相连,生动诠释着贵州山区“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振兴篇章。

省道215线水黄公路风景 摄影/李敏嘉
以“畅”为脉,科学管养护通途
“山路十八弯,出山如登天!”这是沿线群众对昔日水黄公路交通环境的描述。在水黄公路通车前,原有道路多为狭窄的盘山土路或低等级砂石路,坡陡弯急,雨季泥泞难行,旱季尘土飞扬。彼时,乌蒙山区“地无三尺平”的地形让出行成为沿线群众最大的困扰。
作为贵州省公路规划“两横两纵四联线”中的一条联线工程,水黄公路于2004年建成通车,建成之初是六盘水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也是水城市西部大通道。自2013年接管以来,水城公路管理局积极履行管养职责,在水黄路的日常维护、病害防治、提升路况品质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公路养护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施策、综合养护”的养护思路,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公路管养质量。例如,应用新型网裂贴、硅酮自流平桥梁伸缩缝灌缝胶”等“四新”技术,处理路面病害,切实提高养护质量;以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公路养护质量为出发点,采取“硅沥青路面麻面修复料”的新工艺进行露骨麻面、细微裂缝、细骨料缺失的病害问题路面的修补,有效提高路面稳定性及公路通行能力;在省道215线清安线路段全力打造“全机械化养护”示范路,目前该路段已实现波形护栏保洁、路面清扫、路肩吹扫、绿化修剪、边沟吸尘、病害修补等公路养护内容的机械化。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切实提高养护质效,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出行环境。

应用新型网裂贴修复路面 摄影/王瑶瑶
畅通的公路带来的不只有出行的便捷,也激活了物流的“微循环”。“以前山路难走,猕猴桃熟了也运不出去,现在水黄路通了,货车直接到果园,当天摘的果子就能运往市场!”沿线果农苏艳笑着说道。如今,猴场的红心猕猴桃、木城茶叶、中寨枇杷、郎岱西瓜等优质农产品借助水黄公路得以快速运往全国各地,曾经“养在深山”的果子,顺着畅通的公路成了“致富果”,村民们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以“安”为基,多维防护筑屏障
水黄公路地处穿越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起伏大,地形切割强烈,喀斯特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开通初期,交通事故易发,安全隐患问题多。为此,水城公路管理局工程处通过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完善交安设施、引入智能设备等系列措施,着力筑牢安全防线,提升群众通行安全感。
安全隐患排查方面,组织养护职工对管养道路进行每日日常养护巡查,发现路面病害、护栏破损、标识缺失等问题及时上报处置;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高陡边坡、易滑坡落石路段等高风险区域隐患排查力度,认真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安全隐患台账,实时跟踪处理,确保各类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安全设施建设方面,对于易发生滑坡落石的路段边坡增设防护设施,防止岩石和土体滑落;在弯道、陡坡、桥梁等关键路段,增设醒目警示标识,正确引导车辆行驶;针对大弯道夜间行车隐患问题,增设黄色频闪灯,在夜间形成醒目光带,清晰勾勒弯道走向;对沿线避险车道进行改造升级,构筑安全防护屏障。此外,以科技赋能道路养护,引入“无人机+AI边缘识别”桥梁检测新技术,利用AI技术精准识别桥墩、梁底、系梁等桥检车无法检测部位的病害,实现了对桥梁病害情况的全方位“把脉问诊”;在避险车道增设智慧监控设备,提升避险车道管理效能,快速处置安全隐患......
“以前走这条路(水黄公路)怕滑坡、怕爆胎,现在水黄路护栏结实、标识清晰,晚上开车也踏实,跑运输心里有底了。”货车司机说道。一次次的安全隐患排查,一个个风险点位的加固改造,一项项智能设备的运用,最终汇聚成司乘人员车轮下的“平安符”。
以“舒”为魂:便民服务暖人心
水城公路管理局工程处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理念,不仅致力于道路的“畅”与“安”,更将“舒”的理念延伸至人文关怀,以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举措,编织起一张温暖人心的服务网络。
在水黄公路百车河景区附近,精心打造了“道梦空间”观景平台,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休憩驿站;在郎岱养护站设立母婴室、阅览室、接待室、活动室等便民设施,为周边群众、司乘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常态化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每年春运期间,在郎岱养护站设立“情满旅途·畅行凉都”志愿服务点,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热水、方便面、应急药品等暖心物资,并开展现场写春联等活动,将“平安出行”的祝福送到司乘人员手中,让每一位归乡的游子和奔波的旅人都能感受到沿途温暖。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便民服务,让水黄公路的“舒”不再只是通行的顺畅,而是成为更加浸润人心的温度,它是行车路上的一次休憩,是春运路上的一杯热水、一次应急援手......却让每一位途经者、每一位沿线群众,都能感受到公路人“为民服务”的初心,让“舒心”真正扎根在乌蒙山区的路途上。
以“美”为韵,路旅融合展新彩
省道215线水黄公路不仅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功能,更是串联起沿线美景与展示行业文化的绚丽纽带,在时光与车轮的交织中,奏响文旅交融的动人乐章。
行驶在水黄公路上,仿佛穿行于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道路两旁,田野风光美如画。春日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夏季时,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秋季时,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冬日里,皑皑雪花轻盈飘洒。公路沿线的村寨错落有致,白墙黛瓦间,炊烟袅袅升起,偶有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往来穿梭,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水黄公路将沿线景点“串珠成链”,滴水岩瀑布、锅圈岩瀑布、百车河景区、牂牁江景区......路在景中,景在路中,一路风景如诗如画。在公路沿线边坡项目上,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在边坡项目窗式护面墙上绘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展现项目所在地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场景和文化特色,进一步让公路行业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从“多元绽放”到“一体凝聚”,形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省道215线水黄公路沿线油菜花 摄影/苏欢
如今,“公路+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水黄公路实现了从交通干线到旅游风景道的华丽转身。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农家乐、民宿生意红火,沿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曾经冷清的山村,如今车水马龙,旅游业蓬勃兴起,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