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检查修补路肩(黄庆:左一)
盛夏时节,炎炎烈日炙烤着乌蒙山腹地。一个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身影正站在路边,低着头检查路肩美化工作。“这个路肩与沥青之间的高度存在几毫米差距嘛,要改哦!”黄庆急忙叫停还在施工的工人认真说道。工人满不在意地说:“就几毫米,不拿尺子量就发现不了。”黄庆蹲下身子,接过工人手中的工具便开始亲自示范怎么抹齐,边抹边说:“一毫一厘既是施工标准也是守护人民安全的底线,马虎不得。”这样的场景,对于这位51岁的公路人来说,早已是刻进生命的日常。
泥巴裹裤腿的童年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建设大西南的骨干交通环线,打响贵州“三线”建设大会战,黄庆的父亲主动请缨,带着黄庆三姐弟,从贞丰来到水城加入水城公路大队,分配至滥坝道班工作。回忆起小时候,黄庆印象最深的就是“泥巴裹裤腿”,那时候的水城只有一条老路,其余全是泥石路面,每到下雨天,放学回家的黄庆就只能看着鞋底厚厚的泥巴和裤腿上的泥点,垂头叹气,然后推开门面对母亲的唠叨。
放假时,黄庆不是跟着父亲去公路建设工地上玩沙就是跟着母亲在道班养护公路,父亲背着水平仪测绘的背影,母亲握着铁锹修补坑槽的身姿,在少年眼中筑成最伟岸的雕塑。在亲眼看着一条条窄小的路在公路人的劳作下变成水泥路、沥青路后,心里有一个梦想悄悄生根。当同龄人在外面玩耍时,黄庆在道班院里摆弄水平仪;当同学们还在讨论未来就业选择时,黄庆已经毫不犹豫选择了工程技术专业。1995年毕业后,黄庆接过了父亲手里“修路、养护、护路”的接力棒,立志将家乡的黄泥路建成笔直宽阔的沥青路,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公路人。
毫厘之间的青春刻度
21岁的黄庆握着养护铁锹,在铁器与碎石的碰撞声中开启了职业生涯。当时的养护工作条件艰苦,机械化程度低,日复一日的路基整修、边沟清理、路树修剪,让青年的手掌迅速结满茧花,但这份粗粝的成长印记并未磨损他的锐气,反而将“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信念锻造成永不生锈的钢钎,在每一个边坡加固的晨昏里,在每道裂缝修补的轨迹中,凿刻出当代养路人的责任坐标系。
面对公路养护技术的快速更新和管理要求的提高,黄庆的笔记本里逐渐填满各类新政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升的业务水平也沉淀成了他独特的诊断智慧——从路面积水、裂缝等微小迹象,准确地推断出路面存在的病害问题,从而保障公路的畅通。在每年的翻浆处治、油路修补工作中,他的身影总会率先楔入刺鼻的沥青蒸汽中,皮肤也因长期工作而反复脱落,但他从未抱怨过一次苦,也未曾表达过一次疲惫。
G246线路面改造工程检查排水设施(黄庆:左二)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曾经初出茅庐的养护新兵现已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在2020至2022年全国公路网技术监测工作中,他每日深入施工一线,确保每一项技术监测备检任务都按标准时限高质量完成;在G356钟山区梅花山至梁子上公路K2405+891-K2418+525段路面改造工程中,他提出因地制宜推动管养道路“精修细护”,让这个“公路+旅游”工程实现“处处绿水青山”愿景;在S216线绿化排水工程中,他带领工作人员从苗木验收到施工作业,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路域美景……黄庆始终用青春标尺丈量着公路养护的精度,更丈量着新时代交通人的职业高度——那些镌刻在毫米刻度里的坚守,终将铺就通往远方的坦途。
风雨中的守护者
2019年7月23日21时,贵州省水城县鸡场乡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水城段管养的省道212线是唯一一条通往灾区的公路,但是由于连日的暴雨,该线的多处路段发生滑坡、塌方、沉陷,一边是等待救援的被埋群众,一边是争分夺秒的救援力量,抢通公路成为横亘在生死之间的关键隘口,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与希望的曙光。
在接到上级的工作任务后,黄庆迅速赶赴灾害现场进行抢险工作,一方面组织抢险队伍和大型施工机械进行公路抢通,一方面协同相关部门及时对垮塌路段进行抢险填充加固,确保救援队伍和物资能够及时抵达灾区。
夜幕降临时,黄庆的身影仍与探照灯光交织在抢险前线。全体抢险队伍全天候巡护这条托起生命希望的唯一通道,用寸步不离的坚守为灾区筑起畅通无阻的生命线。
2021年7月15日19时,省道218线K26+100m处突发地质滑坡,路基右侧塌陷导致交通断交,3栋民宅倒塌,倒塌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尽管通过前期安全排查已提前转移安置211名群众,无人员伤亡。但仍有千余名受困群众面临生活物资告急的严峻考验。
危难时刻,黄庆再次肩扛重任,带领应急抢险小组冲锋在前,连夜制定抢险方案,协同工程、路政、设备物资等多部门作业,与地方政府建立抢险联动机制。轰鸣的工程机械昼夜不息,抢险队伍顶着次生灾害风险轮班战斗,用专业和坚守与时间赛跑,经过10天的连续奋战,救灾应急通道顺利打通。
这样的逆行身影贯穿黄庆的抢险生涯。无论是滑坡体上不眠不休的坚守,还是塌方面前精准果决的处置,这位公路卫士始终以血肉之躯筑起安全屏障,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传递生命温度,在每一次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践行着公路人的使命担当。
薪火照长路
黄庆常对年轻同志说“架桥修路是积德行善的好事,要坚持下去”。他深知这“坚持”二字的分量,远不止于口号。他更希望这星火,能点燃后来者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热爱。
在国道246线K830+740~K843+270段公路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现场,黄庆常被年轻的工作人员围着请教。“黄叔,您帮我看看这个数据……”“黄叔,这个尺寸符合.......”……作为一名老公路人,黄庆很少和年轻同志谈自己过去的事,他更习惯在路基旁、在养护站里,用沾着泥灰的手,指着眼前的路,讲述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门道”,“路是活的,得用心去‘养’,用脚步去‘量’。”他把几十年沉淀的“路感”,化作一条条朴实无华却极为管用的经验,手把手地教给年轻人。
那“积德行善”的嘱托,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化作了他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用双手守护的“养好公路、保障畅通”这一铮铮誓言——这,便是他点亮并递向后来者的薪火,照亮脚下漫长的路。
2019年,被交通运输部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评为安全先进个人;2020年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公路水路行业班组、船舶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22年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国家公路网技术监测工作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被省公路局评为“优秀公路标兵”,同年12月被贵州省林业局评为“贵州省绿化奖章先进个人”;2024年,被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黄庆为公路事业发展付出的青春和热血,从贵新高速、关兴公路的修建,到水城县通乡油路的铺设,再到水城公路管理局2002年至2025年间公路大中修、改扩建工程、道路安全提升工程、灾毁恢复工程,变的是公路养护的成色,不变的是养路人用生命守护的承诺。正如黄庆一直说的那样:“只要车轮在转,我们就永远在路上。”
走在G356线梅花山路段上,两旁的花朵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树叶也发出沙沙的声音应和着。远处的夕阳把黄庆的影子拉得很长,绿色的工作服渐渐融入暮色,而他将会继续用脚步去丈量着大地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