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水城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综合信息

乌蒙叠翠护安途——盘县公路管理北段国省干线灾害防治工程筑牢民生防线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素有“乌蒙叠翠、滇黔枢纽”之称的贵州省盘州市,一条条交通要道纵横交错,串联起城市与乡村、历史与现代、发展与民生。

     国道320线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黔滇边境的崇山峻岭,将十多个乡镇、能源基地、红色文化遗址及旅游景区紧密相连,成为沿线百姓迈向幸福生活的“黄金通道”。与国道320线紧密交织的省道S218线、314线,深入盘州腹地,为能源输送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共同织就了盘州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然而,受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在多雨季节,三条线均面临着边坡滑塌、路基沉陷、路基排水系统损毁等诸多自然灾害的挑战,给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盘北段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将安全隐患治理工程作为重点工作全面推进。

地质勘察:科学研判,精准施策

盘州市境内国省干线穿行于喀斯特地貌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以国道320线K2479+180~K2510+120段灾害防治工程为例,该线为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该段路基沿线高陡边坡较多,多为自然岩质斜坡,受持续降雨及风化影响,导致地质病害频发,多处边坡发生崩塌、落石等现象,导致路面损毁,交通受阻,严重影响公路行车安全。“每次下雨都提心吊胆,生怕边坡发生塌方,有落石滚下来。”当地村民的忧虑,成为推动道路安全隐患治理提速的催化剂。

     为保障这条“生命线”安全畅通,盘北段联合设计单位开展地质勘察,通过无人机航测、钻探取样等技术手段,精准定位滑坡体范围、地下水位变化等关键参数。勘察报告显示,该路段边坡坡面大面积岩体裸露,经长期风化作用,节理裂隙发育,受节理切割导致岩体局部破碎,在降雨冲刷作用下,主要破坏模式为落石、掉块,导致局部岩体临空。基于此,设计单位制定“边坡坡脚增设护面墙+挂网锚喷防护+主动防护网+锚杆框架梁”等综合治理方案,对较高风险边坡进行治理。该方案有效稳定了边坡土体,同时恢复了受损排水系统和边坡植被,实现“治理与景观”双提升,打造出“路景相融”的生态公路。

边坡喷浆

技术创新:边坡加固,生态融合

在国道320线K2509+960~K2510+120段,施工人员正对高陡边坡实施锚杆框架梁加固。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该段我们采用‘清方理顺坡面+实体护面墙+锚杆框架梁+绿化槽+路面及标线恢复’的综合治理方案,既增强了边坡稳定性,又降低了周边居民及过往车辆的安全风险。”针对滑坡体,施工团队对坡面进行清方,在边坡脚增设护面墙,同时通过锚杆钻孔固化土体,防止雨水渗透。

框架梁施工中

     在治理过程中,设置绿化槽,种植绿色植物,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不仅降低了水土流失风险,还将“灾害点”打造成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风景点”。

安全领航:保障工程进度,守护出行安全

盘北段严守安全红线,督导施工单位采取每日十分钟班前安全技术交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动态调整施工计划等措施,确保工程进度与交通安全两不误。国道320线小岩至平关段,5处灾害防治点同步施工,技术人员采用“分段作业、分流交叉通行”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出行的影响。目前正值汛期,盘北段还构建了“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安全防范”的全链条防控机制,及时关注气象部门信息,提前启动防汛预警响应及地质灾害预警响应,开展安全风险识别和施工安全隐患排查,动态监测高风险点,综合研判安全风险,做好公路工程监测防护,深化“一路多方”联动机制,确保高效配合、协同处置、快速抢通。

     从乌蒙山麓到滇黔边境,运煤车与旅游大巴穿梭其间,盘北段以灾害防治工程为笔,绘就了“路通百业兴”的美好画卷,带动避暑旅游热,激活生态农业链,一条条安全路、致富路、旅游路在乌蒙山间延伸,成为连接民生与发展的“幸福纽带”。

弃土场绿化效果一角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