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宛如串联城乡的“血脉”,亦是承载民生的“纽带”。然而,这条“纽带”却时常遭受大自然与岁月的双重考验:寒冬冰雪为其裹上银霜铠甲,盛夏暴雨冲刷出沟壑伤痕,往来车流碾压出岁月褶皱,四季更迭中草木枯荣诉说着轮回。在黔东大地的崇山峻岭间,石阡公路管理段的工作人员们以“千变万化”的本领应对千难万险,在“应急抢险队”、“公路园丁”、“道路裁缝”、“公路清洁卫士”等多重身份间从容切换,以坚守与匠心,为群众守护着公路的“畅、安、舒、美”。
一、化身 “应急抢险队”:与恶劣天气赛跑,筑牢安全防线
风雪越大,我们越要向前冲,因为每条路上都有等待归家的目光,这是刻在抢险队员骨子里的信念。每当冬季寒潮裹挟着冰雪侵袭石阡时,境内国道354线、国道211线、省道203线易凝冻路段便会面临结冰风险。2023年冬天,寒风凛冽的公路上,风如刀割般刮在脸上,抢险队员们却已身着反光背心,扛起铁锹,驾驶着撒布机奔赴易结冰路段。在国道354线K1194+000-K1197+000处,路面结冰厚度可达1厘米,车辆稍不注意就会打滑。队员们分成3个小组,一组沿着公路设置警示标志,一组驾驶撒布机在前方撒融雪剂,一组手持铁锹在后方辅助清理,确保过往车辆、行人能够安全通行。“应急抢险队”在结冰路面上开辟出一条条安全通道,让滞留的车辆顺利通行,让返乡的群众平安到家。
撒融雪剂
盛夏时节,石阡县进入汛期,暴雨常常引发公路边坡和路基发生崩塌、沉陷等灾害。2025年6月,一场暴雨导致国道354线K1199+550处发生边坡塌方,两百多立方米的土石将公路半幅阻断,过往车辆缓慢通行。接到险情通知后,石阡公路管理段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抢险队员火速赶到现场。为防止边坡发生二次塌方,危害过往车辆、行人安全,队员们在现场设立警示牌,安排专人观察边坡情况,在确定边坡情况稳定后,挖掘机轰鸣声立即响起,土石被一点点清理,队员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却没人停下手中的工作。经过4小时的连续奋战,阻断的公路终于恢复正常通行,当司机们摇下车窗喊出“谢谢你们”时,队员们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据统计,近三年来,石阡公路管理段累计处置汛期水毁、塌方等险情56起,保障了汛期公路通行安全。
二、化身 “公路园丁”:为道路披绿,打造生态风景线
公路的“美”,不仅在于路面的平整,更在于沿线生机盎然的绿化景观。走进石阡县境内的公路沿线,只见行道树整齐排列,边坡上的灌木郁郁葱葱,花卉点缀其间,形成了“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景象,这背后离不开石阡公路人作为 “公路园丁”的精心呵护。
每年春秋两季是绿化种植的黄金时期,“园丁”们会提前对沿线绿化情况进行排查,根据不同路段的土壤、气候条件,挑选香樟、红叶石楠等适宜当地生长的苗木。2025年3月11日,在省道203线K376+000处的绿化种植现场,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挖坑,坑的深度、宽度严格按照种植标准执行,确保苗木根系能充分舒展;有的负责扶苗,将苗木小心翼翼地放入坑中,调整好树形朝向;有的负责填土浇水,用铁锹将土壤夯实,再浇上足量的定根水,确保苗木成活率。仅2025年,他们就累计种植行道树550棵、花卉1068平方米。
种植行道树
日常养护中,“园丁”们的工作同样细致。每到夏季,苗木生长旺盛,枝叶容易遮挡行车视线,队员们便会带着修枝剪、高枝锯等工具,对沿线苗木进行修剪。在修剪行道树时,他们会控制分枝高度,避免影响车辆视野;修剪边坡灌木时,会保持高度整齐,形成美观的绿篱景观。遇到杂草疯长的季节,队员们还会手持割草机、镰刀,沿着公路两侧清理杂草,防止杂草与苗木争夺养分。为了让绿化景观保持长久美观,他们还会定期对苗木进行施肥、病虫害防治,确保沿线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让每一条公路都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风景线”。
三、化身 “道路裁缝”:精准修补,让公路重焕生机
蜿蜒的公路如同锦绣大地上铺开的美丽衣裳,串联起村庄与城市、田野与工厂。但长期的车辆碾压、雨水侵蚀,总会让这 “衣裳”出现裂缝、坑洼、破损等“瑕疵”,不仅影响行车舒适度,还可能引发交通安全事故。此时,石阡公路人便化身技艺精湛的“道路裁缝”,带着沥青、砂石等“针线布料”,对路面病害展开精准修补。
在路面修补现场,“裁缝”先用切割机将坑槽边缘切割整齐,清除里面的碎石、杂物,再喷洒粘层油,铺上沥青混合料,最后用压路机反复碾压,确保修补后的路面与原路面平整衔接。2025年,石阡段累计修补路面131108.11平方米,让原本坑洼不平的路面重新变得平整顺畅。
修补路面
除了日常小修保养,“道路裁缝”们还承担着灾害防治工程和路面改造工程的重任。在国道211线K2045+000路段,该处因雨水和车辆荷载的作用,路基产生了沉降与滑移,过往人车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道路裁缝”们首先在路段两端设警示标志等临时安保措施;接着精准布设7根抗滑桩与微型桩,增强边坡深层稳定性,构建核心承重结构;随后沿坡脚砌路肩墙,抵御土体侧压力,强化防护;同步推进排水工程,消除水毁隐患;最后恢复混凝土护栏、路面及标线,一系列专业处置精准落地,成功根除路段安全隐患,为通行安全保驾护航。近三年来,石阡公路管理段累计实施路面改造工程19.319公里,完成灾害防治工程7处,让一条条老旧公路重焕生机,通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化身 “公路清洁卫士”:细致清扫,守护洁净出行环境
“公路干净了,我们开车也舒心。”经常往返于石阡与周边乡镇的货车司机王师傅说道。日常通行中,车辆掉落的货物残渣、风吹来的塑料袋、路边村民丢弃的垃圾,不仅影响公路的整洁美观,还可能被车轮碾压后形成尖锐杂物,扎破车辆轮胎,对行车安全造成隐患。为了守护洁净的出行环境,石阡公路人化身认真负责的“公路清洁卫士”,日复一日地为公路“拂去尘埃”。
每天清晨,“清洁卫士”们便会推着保洁车、手持扫帚,沿着负责的路段开始清扫工作。他们的清扫范围不仅包括公路路面,还涵盖了公路两侧的路肩、边沟。在清扫过程中,队员们会弯腰捡起路边的每一个塑料瓶、每一片纸屑,遇到卡在边沟里的杂物,会伸手或用钩子一点点清理出来,防止杂物堵塞边沟,影响雨水排放。对于车辆掉落的砂石、煤炭等散装货物,他们会先用扫帚归拢,再用铁锹装入保洁车,避免砂石被车辆碾压后磨损路面。
清扫路面
遇到难以清扫的顽固污渍,比如路面上的油污、水泥渍,“清洁卫士”也有自己的办法。2025年6月17日,在国道211线K2077+150处,一辆装载砂石材料车辆转弯时侧翻,砂石材料倾覆,机油洒漏在路面,影响行车安全。“清洁卫士”立即赶往现场,按规范设置警示标志标牌,提醒过往车辆减速慢行,及时清理占道砂石材料,面对难以清理的油污,“清洁卫士”采用洒布细沙的方式进行处置,经过2小时的仔细清理,路面终于恢复了干净整洁。
从寒冬里的除雪保通,到盛夏时的防汛抢险;从春秋季的绿化种植,到日常的苗木养护;从路面病害的精准修补,到公路环境的细致清扫,石阡公路人在“应急抢险队”“公路园丁”“道路裁缝”“公路清洁卫士”等不同 “身份”间灵活切换,以 “千变万化” 的本领应对公路养护的千难万险。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管养的每一条公路都始终保持 “畅、安、舒、美”,为地方经济发展打通了“交通动脉”,为群众便捷出行筑牢了“安全防线”。未来,石阡公路人还将继续以初心守路,以匠心护路,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护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