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在省道203线的路面上平稳前行,远处的山峦叠着淡蓝的影,近处的农田里偶有农人劳作,这安宁的景象,仿佛在为我们即将抵达的红色圣地铺垫温柔的序章。
九十年前,硝烟弥漫黔东,石阡的崇山峻岭间,一场壮烈战斗轰然打响。红军战士紧握钢枪、心怀家国,将热血洒进这片土地——如今他们倒下的地方,青草生长,丰碑永铸。
九十年光阴荏苒,战火痕迹渐被抚平,但土地的红色基因愈发鲜明。昔日的英雄战场,如今已是黛瓦青山、鸡鸣炊烟的美丽乡村。每一寸土地,都在续写“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时代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条串联起过去与现在的路出发,重温革命先辈们曾走过的路。路旁的梧桐树随风摇曳,像是在为我们引路,那些静静矗立在道旁的红色遗迹,正等待着我们走近,去倾听它们藏在岁月里的故事。
循着这条路的指引,我们的第一站,便来到了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五德红军烈士纪念塔。
这座红军烈士纪念塔一共有三层,最上层是一颗红色五角星,上面铭刻着“八一”二字。第二层两边镌刻着毛主席的诗《七律·到韶山》中最有名的两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间则镌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最下面一层则记录着这座纪念塔来源的来龙去脉。上面写着:一九三五年腊月,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途经贵州,路过铺沟一带,有五位红军无名英雄,不幸被当地土豪劣绅杀害于容山消坑内,在毛主席亲自领导的这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当地广大贫下中农,挖出了当年杀害革命先烈的凶手,并于坑内取出烈士的遗骨,于此安葬,特立此塔纪念。
带着对红军烈士们的敬意,我们继续沿着省道203线前行,下一站,枫香红军烈士纪念碑便出现在视野里。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甘溪休整,其前卫部继续东进由甘溪绕坪山至江口,在白岩河(现马黄沟一带)与石阡民团带路的桂军十九师廖磊所部发生遭遇战,一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或许他们的名字已无从知晓,但他们的英魂常在,精神永存!为慰藉先烈英灵,特在此设立未名烈士碑,以表纪念。
告别枫香红军烈士纪念塔,最后一段路程里,国道 354 线旁的田野愈发开阔,我们来到了本庄隆中烈士纪念碑前。同样是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主力转战至本庄时,一场激战在此展开,数十名红军战士为了守护战友、守护信念,永远留在了这里。令人痛心的是,岁月的冲刷让许多烈士的遗骨与姓名渐渐模糊,再也无从查找。如今,我们只能将调查清楚的烈士人数郑重地刻记在碑上,让这座纪念碑成为他们的 “名字”,以此寄托对英烈的无限追思与缅怀——风拂过碑面,像是在回应我们的思念,也像是在提醒着:这些无名英雄,永远不会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