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铜仁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用奋斗青春铺就驻村帮扶路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徐志勇,中共党员,石阡公路管理段派驻聚凤乡枫香屯村第一书记。这是他驻村生涯的第五个年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河坝镇瓮坪村到聚凤乡枫香屯村都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几经辗转,任务在变、工作身份在变,唯有那主动请缨为建设新农村而奋斗的初心不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奋斗青春。

善啃“硬骨头”,练好“硬功夫”

刚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来村那会儿,他就接到小屯组需组织18户84人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硬骨头”。

骨头硬不硬,就看会不会下口。老百姓不愿意搬,是因为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小屯组陈大爷说:“搬迁倒是一句话,可是搬去镇上或城里,吃菜喝水是要开支的,这咋办。”因此吃闭门羹,冷脸相待是常态,搬迁工作阻力大、任务重,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所有工作的核心,这容不得半点懈怠和侥幸,因为他始终相信朴实的人能被真诚打动。

于是,他同村支“两委”开启了打“游击”,一家一人地谈。白天碰不到人,就晚上去,同搬迁户算安全账、经济账和长远账,讲清避险搬迁是为了让大家住得更安心、生活更有保障。联系相关部门,了解后续的扶持政策,给搬迁老百姓吃下定心丸。原本的“硬骨头”逐渐被啃下,不少老百姓甚至开始主动咨询搬迁的具体事宜。最终明确在县城安置3户、集镇安置9户、村内就近安置5户,另1户迁至篷寨村。

目前,集镇安置与村内就近安置户的房屋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基建“下实功”,办好“实惠事”

枫香屯村是石阡县的稻油轮作示范村,产业路、灌溉设施建设还存在部分阻梗未打通。

他紧盯这些阻梗持续发力,争取政府和党建帮扶单位支持,号召村民筹工筹资,工程施工期间,他与工人、村民同工同劳,黝黑的皮肤见证每天在工地上来回奔走的身影。经奋战一个多月,原本泥泞小路变成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制约发展的阻梗也被打通。

画面一转,田冲、溜沙组54户212名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又摆在了面前。事关饮水安全,马虎不得,更拖不得。

前期通过逐户走访和勘察评估,需在两组地势较高的地方各建一个30立方米的蓄水池,可村民担心蓄水池建好后管理不善再次出现饮水问题或是建设过程中会占用自家的土地。在石阡段这“娘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建设资金筹集问题得到解决。通过村民、村委会与施工方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建设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施工,确保蓄水池的建设和长期有效运行。历时月余,两座容量达30立方米的蓄水池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

当清澈的泉水流入蓄水池,再通过管道输送到每一户村民家中时,脱贫户赵华激动地说:“徐书记,你真能干,今年我家杀猪要喊你来吃刨汤肉!”

产业“建品牌”,增收“富百姓”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枫香屯村以水稻种植为主,稻米附加值低,收入有限,但枫香屯村自然禀赋好、村民种植意愿高,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增收途径的“阡凤禾”大米加工厂应运而生。

通过引进集加工、包装于一体的综合加工设备,运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同时与种植户签订从粮种选择、种植管理、稻米收购加工的全链条种植协议,确保产量充足、质量有保障。并注重“阡凤禾”品牌包装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随着“阡凤禾”大米的上市,凭借其香糯可口的高品质口感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订单日益增长,加工厂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现在,“阡凤禾”大米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60万斤,通过品牌化运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1万元,带动104户农户年均增收超1000元,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村民浦应举说:“我的3亩地年产约3000斤,外售1.4元/斤,村合作社收购价1.6元/斤,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如今,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正在蓬勃发展。徐志勇也将用奋斗青春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他和村民们的美好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