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兴义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公路建养

沿着320国道看晴隆火把节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八十多年前,硝烟蔽日。数万筑路人以血肉之躯与钢钎铁锤,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硬生生凿出二十四道急弯,350米的直线距离被拉长为4公里的盘山险道,这是以命搏路的年代,每一寸路基都浸染着筑路者的血汗与体温。抗战期间,约45万吨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略物资经此咽喉日夜奔流运往重庆,数万忠魂长眠于此。这条被称为“史迪威公路”命脉的咽喉要道,曾让太平洋的战火在此却步,撑起中华民族不屈脊梁,当年先辈们舍命护住的路,如今成了大地上最坚硬的和平勋章。

硝烟散尽,那些卡车轮子碾出的深痕,被一代代公路人用养护镐细细抚平。他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条血脉之路:在一道拐处,新修一条复线(如今的320国道)连接着现代交通,而老公路的路基和砂石路面却被原貌保留。“路是有记性的,这些石头记得当年的苦,也得让它们看看现在的甜。”老养路工的陈荣良的话道出了守护的深意。如今,观景台旁的抗战军事展览馆里,全息投影重现血肉筑路与车队冲过硝烟的悲壮,AR导览让游客与历史人物“对话”,引擎轰鸣的汽车拉力赛掠过历史弯道,“重走抗战路”的号角响彻山谷。越来越多的本地乡亲和游客踏上二十四道拐,亲历当年开山凿石的艰辛,用脚步丈量历史拐点。2025年山地跑冠军兰贵发冲过终点时感慨道:“每一步都像踩着先辈的脚印,风景越壮美,越觉得这传承沉甸甸。”

这条抗战生命线,如今轻盈地承载起节日的欢歌、奔跑的喘息和游人的笑语。去年,13万游客循路而来,带动晴隆旅游综合收入670余万元,昔日的生命动脉,已成功蜕变为“最美风景线”。

火把节之夜,跳动的火焰比汗水更炽热。从阿妹戚托小镇祭火坛传来的神圣火种,沿着320国道和24道拐的弯道次第相传,彝族毕摩吟诵的古老经文,与无人机变幻的现代图案在夜空辉映,历史与未来在新旧公路的连接处炽烈交融。

光影交织处,新的故事正沿着公路生长。阿妹戚托小镇的非遗工坊里,彝族漆器的沉厚与布依蜡染的灵动,正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时代新韵。表演场上,游客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跳“阿妹戚托”,舞步里流淌着民族团结生生不息的密码。

公路弯弯,星火煌煌。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条盘山公路,恰似火把节不熄的圣火世代相传——它正以“红色血脉铸魂、民族风骨塑形、体育精神扬志”的复合姿态,沿着320国道,延伸出“路文旅”深度融合的崭新通途。它向世界昭示:中国的山川大地,既能承受深重的苦难,亦能孕育人类奋斗的璀璨奇迹!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