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染霜,他用脚步丈量黔西南的山山岭岭,以“铺路石”的坚守诠释着公路人的初心。他,就是全国公路运输工会“金桥奖”获得者、有着30多年养护工龄的党员杨涛。
临危受命:让“后进道班”焕发生机
1987年,26岁的杨涛调任兴仁段最大的摆布河道班班长。这个曾被称为“鸭子道班”的集体,人员结构复杂、管养里程长,养护难题堆积如山。初上任的他以制度破局,制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班规班约和岗位责任制,将科学养路理念融入日常。清晨,他带着职工巡查路况;深夜,他伏案研究养护方案。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他总第一个扛起铁锹跳进排水沟,用沾满沥青的双手示范操作。
在他的带领下,道班实行“分片包干+考核奖惩”机制,职工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短短两年,摆布河道班从“落后典型”蜕变为“先进集体”,连续15年获段级表彰,更先后摘下“省级青年文明号”“五一劳动奖状”等47项省州县荣誉,2003年更斩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冲锋在前:抢险一线的“铺路石”精神
2008年望谟“5·26”特大洪灾突袭,杨涛带领抢险队连夜奔赴断交公路。30℃高温下,他每天连续作业12小时以上,徒手搬运碎石、指挥机械清淤。8天时间里,团队抢通61处阻断路段,提前完成便道抢修任务。次年灾后重建时,他与施工队同吃同住,白天盯进度、夜间查质量,在12点的工地上常能看到他打着手电筒复核数据的身影,最终高标准完成8公里路基恢复工程。
2011年,兴仁公路管理段接养兴仁县交通局管理的西环线,该线因产煤运输长期失养,路面坑洼连片、多处断交。那段时间,杨涛常常以路为家,每天早7点出工、晚8点收工,带着工人填补坑槽、疏通边沟。寒冬腊月,他跳进结冰的排水沟徒手清理堵塞物;盛夏正午,他顶着沥青蒸腾的热浪修补路面。一年后,西环线从“烂泥路”变成“放心路”,为当地煤炭外运打通了生命线。
翻开杨涛的履历,“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贴满了档案夹,但他总说:“养好路是本分,路好了,车跑顺了,比啥奖章都让我高兴。”
孝老爱亲:家庭责任的“顶梁柱”担当
在生活中,杨涛同样是孝老爱亲的典范。父母居住在贞丰县,与他工作时的兴仁县相隔甚远,但无论工作多忙,他始终将赡养长辈视为首要责任。每当老人身体不适,他便开启“双城奔波”模式:清晨6点从贞丰启程赶往兴仁,夜幕降临时又匆匆返家照料。深夜里,他常不顾整日劳作的疲惫,在病榻前整夜守候,只为及时应对父母的突发情况。作为家中长子,即便兄弟姐妹都在本地,他仍主动扛起重担——送医问诊、煎药喂饭、跑前跑后,在医院、单位与家庭间不知疲倦地奔波。他以实际行动为家人树立榜样,在他的感染下,家庭形成了民主平等、互敬互爱的氛围:婆媳姑嫂和睦相处,兄弟姐妹团结互助,这份温暖的家风在代代传承中愈发璀璨。
退休多年,他养护的公路仍在延伸,带的班仍有实干劲,晚辈说起他,总想起那奔波顾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