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兴义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综合信息

公路养护革新实践:长周期养护模式赋能高质量发展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一条公路的寿命能有多久?

当传统“缝补式”养护遇见长周期革新,一场关乎高质量发展的养护变革正在路上。

近年来,随着贵州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养护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公路行业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探索新型养护管理模式,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24年8月,按照上级安排,兴义公路管理局以贞丰公路管理段为试点,率先探索“5+3”年长周期养护综合总承包模式,通过夯实四项工作举措、破解五大养护难题、搭建九大技术矩阵、突显六个项目效益,开启了公路养护管理的系统性变革。

夯实四项工作举措:促进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创新

传统公路养护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而长周期养护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将公路寿命管理向前延伸至设计阶段,向后覆盖至管理评价。创新建立“绩效考核+计量支付”双轨机制,建立《公路长周期养护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明确参建单位权责边界和动态评估体系。通过由被动养向主动养、由计划模式向绩效考核、由工作脱节向优势互补、由粗放管理向精准施策的“四项”有力举措,破解了业主管理困难、企业管理粗放、工程规模限制、合同期限制约、人员经验欠缺的“五大”养护难题。

2024年,合理编制养护计划,围绕“小修”精细化,做好路况稳定的“大文章”,使用路面专用密封胶灌缝4084.95米,玻璃纤维格栅5200㎡,采用公路抗裂贴1695㎡,路面修补约1.1万平方米,实现路基、路面、桥隧涵、交安设施病害全覆盖治理,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养护企业在完成合同工程量的同时,主动作为,在S105线全线两侧花池内铺设草坪约1.2万平方米,减少人工除草作业需求,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养护效益。

搭建九大技术矩阵:推动养护手段转型升级

在长周期养护模式下,技术创新是推动公路养护变革的核心力量。

贞丰公路管理段及总承包单位积极探索“四新”技术运用,形成9项新技术的“养护工具箱”,将“科技养护”写入公路养护日常:1.路面专用密封胶灌缝工艺;2.高强耐磨地面漏石子裂缝修补技术;3.泡沫材料找平路面填充剂;4.高压管道疏通机;5.EVA新型道口立柱(道口桩);6.多功能移动式路面清扫车;7.HUBWAY-APR+ 长寿命沥青渗透Ⅰ型黑色抗滑磨耗层;8.沥青路面上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玄武岩;9.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

每一项技术都在为公路的长久健康保驾护航。

突显六个项目效益:公路养护成效全面提升

体系效益全面夯实。总结形成“4+2+1”成果体系,即养护办法、手册、合同、招投标文件范本“4”项管理创新,长周期养护技术方案模板、指南“2”项技术创新,“1”套过程评估报告。目前初步编制工作均已完成。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建立动态项目库,整合人工调查、检测报告、养护历史数据,统筹使用2到3年养护资金,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其精准分配和高效利用。管理效益充分激发。长周期采用“一次承包、逐年实施、分级考核、绩效支付”的管理模式,构建规范的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益。科技效益加速转化。以9项四新技术应用为引领,进一步赋能公路养护工作,推动养护转型升级。经济效益精准量化。将资金拨付与养护绩效挂钩,在同等资金投入下,路况指标效益更高。示范效应持续扩散。以试点为基础,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周期养护综合总承包工作机制,为贵州普通国省道长周期养护模式提供经验。

长周期养护模式,是公路养护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

当无人机掠过苍翠群山,当大数据穿透厚重岩层,这条“会思考”的公路,将用贵州经验表明,长周期养护模式正成为破解传统养护痛点、实现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为新时代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