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遵义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党的建设

青年“说”,公路故事声声入心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年轻的面孔、生动的宣讲、鲜活的故事,遵义公路管理局“青年说”宣讲团从青年视角、以青年之声讲述身边故事,让公路上的人和事儿走进更多人心里。

近年来,遵义公路管理局积极探索形成宣讲员队伍培养新模式,打造“青年说”宣讲团,以青春活力激发宣讲新动能。

一生的执着

时间回到2024年,青年宣讲员彭智慧正参加省公路局“最美公路人”全省巡回宣讲,每到一处座无虚席,仿若都在期待着今天的“故事”。

青年宣讲员彭智慧参加省公路局“最美公路人”全省巡回宣讲

“在国道G243线上,那个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皮肤黝黑的身影依旧来来回回忙碌着。”余庆公路管理段敖溪养护站养路工彭银军把平凡的养路做到极致,他非凡的事迹折服了每一位听众。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是对大多数青年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写照。然而彭银军却因父亲的突然离世,17岁的年纪不得不辍学谋生,在父亲生前所在公路部门的照顾下到路上打零工,两年后赶上招工最后一班车成为了正式养路工。命运多舛、生活艰难,还好有单位的关怀、老同事提携,彭银军找到归属、心怀感恩,也立下了养好公路、无愧于心的志向。30多年来,他坚守公路养护一线,心在路上、路在心中、甘当路石、默默奉献,人称“路痴”,是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及省公路局首届“最美公路人”,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入选“贵州好人榜”,2022年交通运输部“国评”通报称赞他“为基层养护工人树立了典范”。

彭银军同志所绘新时代养路工作业场景

“岗位不分好坏,素养决定境界”“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了有价值的人生。”您也许想不到,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是仅上过初中的彭银军写在本子里的感悟;您或许更想不到,彭银军不仅路养得好,还多才多艺,能写出漂亮的硬笔书法,绘画栩栩如生,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的字、画绝大部分与路有关,养路日记就有10多本56万多字,交通运输部“国评”工作组誉为宝贵的公路管养资料。

2024年至今,宣讲员彭智慧共到9个市州、遵义市6个区县讲述了“最美公路人”彭银军的故事共计16场,每每宣讲结束,她的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复,她说,彭银军叔叔的故事,我生怕讲不好、讲不透,但我愿意用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彭银军、了解彭银军,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的精神必定会影响更多人。

《老彭的多重身份》参加交通强国好故事宣讲现场

2025年6月,《老彭的多重身份》参加“我是新时代人”第四届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好故事宣讲,从330个对手中跻身百强,很多人在网上认识彭银军这位公路养护一线的作家、画家、书法家、骑手、楷模,了解到贵州22万公里的公路线上有着无数个彭银军非凡坚守在平凡岗位的故事,正如一名同事所言:知恩图报是好人,一生坚守成路痴;书画满载情和爱,又喜老彭为人识。

青春的交响

泥路变坦途。公路为民,修路是公路人的本行,争取派出单位支持、发动群众硬化年久失修的林口组道路、加宽改造新场组至水源组道路,是驻村干部赵温泉向白沙村交的一份满意答卷。2023年,赵温泉被省公路局选派到播州区西坪镇白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今年10月30日的宣讲会上,他讲述了《我的驻村工作二三事》,当然,故事里不是只有公路,还有踏破门槛、走进心坎,3个月把全村718户人家跑遍、认熟的实干足迹。

水渠修好了、路灯亮堂了、难题解决了、钱袋鼓起了。宣讲会上,另外一位青年宣讲员袁如培也在讲述着他的驻村故事。

袁如培宣讲驻村事迹

真心、热心、耐心、责任心;亲民之情、敬民之情、利民之情,是袁如培和村民们的相处之道。他说,“四心”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扛着责任干出来的;“三情”不是写在材料里的表述,是贴着民心暖出来的——这既是驻村给他的成长课,更是往后走下去最踏实的底气。

余庆县大乌江镇马龙村村民这样评价:“在灌溉水渠出现损毁,严重影响春耕生产时,他自掏腰包也要帮我们解决困难。小袁这孩子,真是把我们的事都放在心坎上。”提及驻村干部袁如培,余庆县大乌江镇马龙村村民总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前行的力量

扎根基层、践行使命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来自习水公路管理段的宣讲员杨晨也在和大家分享着在抢险救灾面前如何坚守在基层一线的故事。2025年7月8至9日,习水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G352线、G546线、G212线等4条国省干线相继发生17处边坡垮塌、9处泥石流、6处路基塌陷等险情,群众出行和救援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要在短时间内抢通4条中断干线,考验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习水公路管理段班子精准研判灾情,迅速调配146名抢险队员、187台班机械设备,采取“多点同步推进”战术——在G352线边坡坍方区清障、G546线泥石流区引流、G212线路基悬空段加固,8处高危点位同步攻坚。

习水公路管理段清理滑坡落石

机械轰鸣,人机配合,他们顾不上疲惫与危险,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最快速度抢通“生命线”!最终,清除塌方体2.1万立方米,比预定时间提前12小时打通全部关键节点,保障了救援物资运输和群众安全转移。8月5日,习水段段长王有涛荣获“2025年全省抢险救灾表现突出个人”。那场硬仗里,头雁效应不是喊口号,而是“跟我上”的实际行动。

青春的回答,从来不是纸上的空谈,而是脚下的丈量;基层实践的课堂,从来没有现成的课本,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难题,都是最生动的教材。宣讲会上,青年宣讲员李浩正分享着自己关于青春的理解和扎根项目一线的故事。

G653公路改扩建工程竣工后

2014年,24岁的李浩进入贵州公路系统,多地、多岗位锻炼,从配合前辈编制内业资料成长为独挑大梁担任工程技术负责人、副段长、项目业主办主任,始终秉持“学习、积累、创新、改进”,在公路养护、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的一线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扎实过硬,获评省交通运输厅“2022年度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先进个人”、遵义市安全生产委员会“2022年度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他担任业主办主任的道真县G653公路改扩建工程以“生态护航式建设、路产融合式赋能、文旅沉浸式体验、城乡普惠式联通”四位一体创新实践赋能乡村振兴。面对荣誉,李浩始终保持清醒:“我只是做了公路人该做的事,保障道路畅通、服务群众出行,这是我的初心,也是一辈子要坚守的责任。”

梦想的序章

2024年10月,青年宣讲员王姜花、娄霄峰带着遵义公路管理局“娄山红”文化品牌故事走出了大山,来到第六届全国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推选活动的现场。评委们很好奇,曾经那个“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娄山巍峨通大道、黔途似锦新征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过一代代交通人的不懈努力,这里,县县通高速、天堑变通途,错综复杂的立交、横空出世的桥梁、蜿蜒盘旋的公路,乡村因路而通,景点因路而美,文化因路而兴,百姓因路而富。

朱立山参加第七届全国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宣讲

今年10月,青年宣讲员朱立山接过接力棒,再次来到了第七届全国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推选活动现场,宣讲“红映娄山·匠心筑路”的故事,描述大桥飞跨、路连群山、汽车飞驰、货轮缓行、集镇繁华的黔北新景象,展示遵义公路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信心、决心。

成立遵义公路管理局“青年说”宣讲团,在于引导青年干部以讲促学、以学促干,激励他们把牢青春航向、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截至目前,宣讲团从2023年成立之初的3人发展到现如今的40余人,他们像一渠活水,将一个个公路故事注入越来越多人的心田。当更多青年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当青春成为一场持续生长的实践和认知升华,得到教益的不再是年轻人或年长者,而是台上台下、场里场外的所有人,行业认同感、归属感就会成为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基石,青年“说”就愈发变得有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