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乎民生与发展的道路焕新行动——G546赤水丙安大桥至习水土城方家坝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正在黔北群山间“火力全开”,这项总投资8955万元、改造里程达45.7公里的工程,将为赤水发展注入新的交通动力。
跨省动脉 沟通川渝黔滇
或许人们早已习惯高速穿山越壑、高铁飞驰而过的出行方式,但G546线仍默默承担着区域交通使命,这条出川入黔的通道展现着它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昔日黔盐稀缺,依赖川盐经赤水河南运入黔,区域间物资与文化在此交汇,塑造了赤水兼容并蓄的民俗气质。解放后,G546线成为连接川渝黔滇的关键陆路通道,煤炭、建材、化肥等物资经此运往各地,传递回来的是更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发展理念。如今,国道G546线与蓉遵高速组成“高低搭配”的运输组合,同川南地区水、铁、空运输体系共同构建“四位一体”西部陆海新通道格局,助推赤水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增添新动能。
G546线丙安段
生态之路 串通文旅画卷
一年四季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旅客络绎不绝,感受黔北独有的文化和风土人情。G546线作为一条穿梭于国家级自然遗产中的生态廊道,沿赤水河谷蜿蜒前行,贯穿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串联起赤水丹霞大瀑布、贵州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和丙安古镇等核心自然人文景区,成为“黄小西吃晚饭”旅游品牌中不可或缺的“路旅融合”典范。这条改造后的生态景观长廊将进一步优化旅行体验,让每一位自驾者沉浸于黔北山水之间,感受四渡赤水的红色底蕴。
G546线佛光岩景区入口
产业干线 贯通经济脉络
道路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位于赤水市葫市镇的天鹅堡和天岛湖社区群山环抱、湖水清澈,加之海拔较高,夏季气温保持在26摄氏度左右,是远近闻名的康养胜地。2014年以来,赤水康养产业潜力逐渐释放,逐步形成了康养服务与主题民宿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许多优质的特色野奢民宿也依托G546线迎来了发展新机。
G546沿线民宿
与此同时,随着赤水酱酒、造纸和竹制品等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运输需求持续增长,对道路质量和通行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该项目不仅是对路面的修缮升级,更通过科学合理的道路线形设计,对平曲线、竖曲线、坡度等线形要素进行全面优化。在路面材料方面,采用沥青高模量添加剂,显著提升沥青混合料模量,增强道路结构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提高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该项目完工后,将实现路网通行效率和文旅经济收益的双重提升。
远眺G546沿线的竹海湖
民生纽带 联通千家万户
一条条县乡道路如枝叶般从国道干线延伸出去,在黔北山水间蜿蜒穿梭,通达每个村组,共同编织起四通八达的赤水路网。近年来,赤水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楠竹为依托的绿色产业——从原竹加工到竹浆造纸,从竹工艺品到竹建材,竹制品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对竹原料的需求显著提升。这些原本深藏于山林中的资源,如今正通过这张越织越密的交通网络,被高效运往乡镇加工点和市级工业园区。
改造后的G546线
完善的交通网络使楠竹出山更加便捷,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从外出务工转向本土创业,县域发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环。G546线犹如一条强劲的大动脉,将设备、原料、产品、人才和信息等发展所需的元素,持续输送到赤水经济的每一个“末梢”,为区域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成为真正的民生之路、希望之路。
新安装的波形护栏
G546赤水丙安大桥至习水土城方家坝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正有序推进,今年12月底全面完工,这条焕然一新的公路将成为交通出行、生态观光、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于一体的骨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