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遵义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从童年走来……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妈妈说,我从两岁就被送在外婆家了,原本只是一次平常的探亲,这一探,就是13年。

路,对于我来说,贯穿了我这些年的辛酸苦辣,记载了我成长的足迹,那些岁月是在路上度过的,带走我的童年和少年。

九十年代中期,对于贵州大山里的人来说,小汽车是很少见的。从早上五六点开始,妈妈背着我从奶奶家出发,先要走七八里弯弯绕绕、爬坡上坎的山路到镇上,再从镇上坐两个小时的中巴车到达另一个乘车点,中途还需换乘三次,晚上才能到外婆家。山路崎岖,车行驶在路上犹如蜗牛前行,短短的一百多公里,要整整一天才能到。

后来我便在外婆家这边的学校入了学,学校在离外婆家五里远的小镇上,中间要翻过两个山头。从六岁开始,不论刮风下雨、凝冻大雪,我都走路去上学,从未缺课。山路崎岖的羊肠小道大约只有五十厘米宽,两旁种满了庄稼,一到下雨天,走几步路,两只裤腿便沾满了泥巴,冷风也把脸颊吹得生疼,这一走,便从学前班走到了六年级,整整7年。下雨天,我对那条山路便充满了无奈,希望沾在腿上的泥巴能少点,因为会被住在镇上的同学笑话。于是趁着一个艳阳天,我在放学的路上把一块块小石块搬到易积水路段中间,心里暗自窃喜,下雨天走在上面便能少沾些泥巴了。哪知第二天就被村里的大人都挪开了,外婆说,石块不利于牛羊马的行走,所以才要挪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中住在一个老师家,终于不用每天来回奔波在路上了。每个周末走路回一次外婆家,星期天便带上一个星期的物资步行去学校,因此,背着大包小包的我每周往返于这条小道。每次走在那条小路上我都会想,为什么就不能是大马路,这样的山路何时才能走完呢?同村的一个姐姐家有一辆摩托车,偶尔能蹭上一回,我都无比高兴。

由于父母常年在贵阳,每个寒暑假我都会去他们身边。2008年冬天,由于凝冻严重,而且外婆家在高海拔地区,根本没有车可以通往贵阳。于是从没独自出过远门的我被外婆托付给一个同样要去贵阳的远房亲戚。亲戚带着我走了一整天的路,脚下的白雪覆盖了路面,双脚早已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仅靠本能机械地行走,脸也被风吹得通红,走到乌江边,天已经黑了,于是在附近的一个亲戚家投宿。第二天继续赶路,来到乌江边,先要花15元坐船渡河到达海马孔,然后从海马孔乘坐客车直达贵阳。从外婆家到贵阳通常是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这次却用了两天。

上了高中之后,从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变成一个学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去都会有新变化,路变宽了,车变多了,哪家的房子修得又高又大,村里又在筹钱修路了……,大家的生活都越变越好,我也从儿童长成了大人。

G326线湄潭段

后来一直到上大学、参加工作之后,交通更加发达了,沥青路直接修到外婆家门口,家里也开上了小汽车,从外婆家去贵阳也不再需要换乘、绕路、步行、坐船了,乌江上架起了名叫海马大桥的高桥,出行更方便了。外出务工的舅舅们回家盖起了小楼,买了小汽车,依托现在“畅安舒美”的公路,每天穿梭在各个村镇做点小生意。终于,他们回家了,而我,却很少回去了。

最近一次独自去外婆家已经是三年前的秋天的事情了。那天,我决定从镇上步行回村,秋日的夕阳温暖却不刺眼,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走过这条路了,街景变得和记忆中大不一样,从前雨天泥泞的小路早已被宽敞的沥青路所取代,就算步行一小时也不会让泥巴爬上裤腿。行至村口,路边的茅草伸出手臂向我“招手”,仿佛在说“好久不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