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正是黔北避暑好时节,漫步森林小径、游弋清溪湖泊,大批外地游客离开“火炉”来这里享受清凉,黔北遵义成为省外游客特别是川渝游客长住的生态康养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
国省道“牵手”旅游资源
2024年,遵义新增涉旅经营主体7222家、限(规)上涉旅企业182家,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3.2%、14.3%,接待境外、省外游客人次分别增长12.4%、15.7%。是什么将景区景点与游客联系在一起,让锁在“深闺”无人识的旅游资源不再闭门谢客?最直观的就是交通,尤其是一条条公路,不仅让客人放心来去,还串联起一个个景区景点,成为宣传员,推介更多资源,促进全域旅游,壮大产业规模。
佛光岩(汪奕坤 摄)
目前,遵义公路管理局管养21条国省道,管养里程近2000公里,一条条公路将旅游景区、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和美乡村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巧妙串珠成线、连线成片,“牵手”全域旅游资源,让游客一站式体验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
G352线习水仙源镇旅居楼盘(欧阳静 摄)
黔北遵义交通便利,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人文历史悠久丰富,辣椒、高粱红满天,茶园、果园绿满地,既有“酒都”又称“粮仓”,更有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敢闯敢拼的红色基因,旅游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很多游客从省外、国外来, G352 、G546、G212、G243、G210、S208、S101线等一条条国省道指引他们去赤水世界级旅游景区看竹海、丹霞、桫椤和比黄果树瀑布还要高8米的大瀑布,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乌江寨撑船,到世界上水头最高、水位变幅最大的构皮滩水电站通航工程体会水往高处走、船在天上行的壮观,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海龙屯土司遗址了解土司文化,到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四渡赤水纪念馆、突破乌江纪念园回味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精神洗礼。娄山关景区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峰插天中通一线”,G210线是去往娄山关唯一的公路。据统计,娄山关景区近几年每年游客累计超60万人次,暑假期间更是人流如织,争相一睹黔北第一关雄姿,吟诵关口国道一侧石壁上镌刻的毛主席词作《忆秦娥·娄山关》。
公路人服务避暑需求
遵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凉湿润,称得上“绿色空调、天然氧吧”,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夏秋季节更是纳凉好去处。大娄山脊背上的桐梓是全国“十佳最美揽夏地”,习水因生态之美而誉“绿洲”,绥阳拥有贵州唯一入选“50个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的双河溶洞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宽阔水,大自然赋予了这片土地无尽优异的清凉资源。遵义公路人对接景区景点,瞄准清凉资源,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中打造畅通、安全、舒适、美丽的公路通行环境,为游客提供导游指引、停车观景、加水充电、休息如厕等服务措施,国省道不仅自身是亮丽风景线,还成了避暑旅游的“媒人”和服务员。
习水仙源镇和寨坝镇坐拥清凉气候与绝美风光,遵义公路管理局加大对通往两个镇的G352、G212线养护力度,2024年投入1253.2万元,实施4.486公里的路面修复养护、1公里的预防性养护,处理10个地灾风险点;2025年又投入2209.8万元,用于10余公里的路面修复与安防提升,促进了两地避暑经济发展。
G212线习水寨坝段施工(欧阳静 摄)
公路就是一条条线、一座座桥,遵义公路人总是寻找机会牵线搭桥。G352线是通往桐梓九坝镇的唯一通道,自2024年九坝镇“村晚”筹备工作启动以来,两年时间里,公路部门投入项目资金660余万元,实施G352线路面功能性修复工程4.33公里、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33公里,更换、新增标志标牌166块、道口桩292根,在公路两侧播撒花种,推进路旅融合。
G352槐子大桥(张鉴 摄)
隐于凉风垭下绿意盎然的G210线七十二弯是天然的避暑胜地,重庆、武汉等地的“候鸟”栖息在这里,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早在2009年村民就开办起农家乐。近些年,遵义公路管理局对七十二弯进行多次改造,最大纵坡由14%降至9%,最小半径由10.5米改善至35米,改造后货车通过七十二弯只需要30分钟、轿车20分钟,通行时效大大提高,事故率大幅降低。公路部门打造七十二弯“党员示范路”,通过橱窗、宣传视频等形式讲述公路建设历程、抗日救亡故事、群众生活变化,激起来访者的情感共鸣、思想认同,深化旅游内涵;协调建立“公路+地方”管护模式,在公路两旁修建花池、播撒花种,打造出“弯弯是风景,弯弯有特色”的独特景观,助力旅游发展;运用混凝土护栏长寿命夜视导流高亮涂装材料等“四新”技术,推进预防性养护和公路设施修复,实施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安全通行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保障司乘人员和游客交通安全。
2025年上半年,遵义公路管理局投入路面改造、灾害防治、安全提升等养护资金2.1亿元,道路优良率达89%,为避暑经济的持续升温作出贡献。
“凉资源”变“热经济”
海拔1200米、夏季均温21℃的寨坝镇,精品民宿产业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全镇拥有200余家精品民宿,床位超4000张,夏季入住率稳定在95%以上。重庆李阿姨带着孙辈乐享其中:“城里吹空调太闷,这儿又凉快又热闹,娃娃天天盼着周六来玩”。避暑经济为寨坝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群众的生活更有奔头了。仙源镇的8个旅居楼盘被公路串联起来,形成规模10平方公里的“避暑城”,每年夏季来此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
“凉爽九坝,休闲乐园”,路旅融合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多个产业发展,九坝镇2024年实现乡村旅游直接收入超3.5亿元,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今年7月,九坝镇的乡村民宿已基本预订一空,“凉资源”变“热经济”劲头正旺,预计全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收入超过往年。
九坝“村晚”现场(王娅 摄)
无限风光在险峰,厚重的历史、优美的风景、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七十二弯打卡。这段独具特色的9公里盘山公路和紧紧相依的七二村都焕发了新活力,畅跑七十二弯、此生必驾七二弯摩托巡游、乡村音乐节、篝火晚会等文体活动接踵而至,七二弯摩托驿站、洞子火锅、悬崖酒店、七里九弯小瀑布、景观步道魅力无穷,七二村成立游客中心,和重庆、武汉等地的旅游公司合作,来避暑的“候鸟”也越来越多。
G210线娄山关路段(孙庆 摄)
桐梓是遵义北大门,与“火炉”重庆相邻,夏季平均气温25℃,有杉坪花海、柏箐自然保护区、黄莲原始森林和古夜郎漂流、羊磴河漂流、水银河漂流等优质旅游资源,乡村旅馆总数2134家,总床位数10.8万余张,2024年接待游客1689.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99亿元,增长21.2%。据相关人士介绍,受农历闰月影响,2025年前来避暑的游客明显多于去年,避暑旅游经济持续向好。
G210线七十二弯(王娅 摄)
避暑,不仅在遵义北部、东北部黔渝之交,不仅在大娄山脉、武陵山区,也沿着公路深入黔北腹地。遵义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15个45.9万多亩,占全省的20%以上,这些“凉资源”是避暑经济的基础。绥阳青杠塘镇将目光聚焦于“溯溪+露营”模式,沿溪流规划5条溯溪线路和9个安全露营区域,“绿水青山”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清凉金矿”;宽阔镇2025年“清凉宽阔•夏日村市”活动期间举办的“晚风音乐趴”,不仅是夏夜消暑的文艺活动,更是推进城乡文化融合的创新实践。黔北多山也多水,乌江浪涌、芙蓉生花、湄江如眉,飞龙湖、卧龙湖、清溪湖、九道水、洪渡河、大沙河、楠木渡、云门囤、乌江寨、鸣泉谷,出没波间似闲鹤、逍遥江上若神仙。
赤水大瀑布(汪奕坤 摄)
2024年遵义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1.3:39.9:48.8,接待游客约12789.31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485.70亿元,避暑旅游是黔北旅游的重头戏。俯身为路、躬身为桥,公路为民体现在“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畅安舒美”“悦行黔北”等朴实的词汇中,体现在对“公路+”的无限憧憬之中。“公路+避暑”的意义在于路为链、路为媒,实现1+1>2的效果,进一步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凉资源”变“热经济”,有遵义公路人的宏观思考,也有微观落实,黔北大地呈现出公路赋能、旅游兴业、民生改善的和谐画卷,田家货郎放心去、骚人游客乐意来,一路清凉、一路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