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平坝城区的街道刚苏醒,环卫工人成阿姨已完成大半路段的清扫。她轻车熟路地走进那间挂着“贵州省平坝公路管理段城区户外劳动者综合服务站”标牌的屋子,走到饮水机前为自己的水杯加满热水,便在靠窗的桌椅旁坐下歇脚——这个曾鲜为人知的“角落”,如今已成为她和百余位户外劳动者每日必来的“充电站”。

户外劳动者服务站
这个面积不大的服务站,藏着一段从“闲置”到“红火”的蜕变故事。作为平坝公路管理段(简称平坝段)盘活闲置资源的民生实践,它不仅解决了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的痛点,更通过持续的服务升级,成为全国总工会认证的“最美服务站”,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破局:从“建起来”到“用起来”,直面初期困境
时间回拨到2020年7月,平坝段将闲置多年的10号铺面改造成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简单的粉刷和装饰后,在这里配齐了电视、储物柜、微波炉、电暖炉等设施,并结合行业特征,打造了公路宣传栏,同时还设置了图书角,提供文学书籍及公路刊物,尽量兼顾户外劳动者物质与精神需求。
“硬件是配齐了,但最初大半个月,每天来的人屈指可数。”服务站专职管理员安姐回忆,当时最大的难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环卫工、快递员们习惯了在路边树荫下歇脚,又或是受工作性质限制,没有闲暇时间进门,对这个新站点毫无察觉。更棘手的是,即便有人进来,也常出现“不会用、不敢用”的尴尬:夏天没人知道应急药箱里有藿香正气水,冬天的取暖炉总是不敢靠近;甚至担心需要支付费用,又或者以为该站点是单位办公室等。
问题倒逼改革,服务站迅速调整策略:一方面,志愿者拿着宣传单走上街头,沿街搜寻着环卫工、外卖员、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边讲解站点位置,边介绍站点的“免费”服务,用“流动宣传”打破信息壁垒;并主动与区总工会对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先后联合了区环卫公司、区中医院、外卖驿站、星藤律所开展免费义诊、法律讲座等。在“端午飘香”主题活动中,平坝段邀请户外劳动者们齐聚站点,一同包粽子、话家常,为他们送上饱含暖意的端午礼包与节日祝福,用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让汗流浃背的环卫师傅们在忙碌间隙尝到软糯的粽香,让奔波不停的外卖骑手们在站点感受到“家”的温情。并多维度利用网络媒体对站点进行宣传报道,多次活动曾在“平坝新闻”“平坝发布”“文明安顺”“掌上安顺”等线上媒体播放、报道,大幅度提升了站点曝光率及知晓率。

站点开展义诊活动
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建议,以问题导向推动服务升级。线上设置二维码张贴在站点大门外,“扫码提需求”的便捷方式,让户外劳动者的声音得以直接传递;线下邀请进站的劳动者填写调研问卷,内容涵盖设备设施的实用性、人员服务的细致度等方面,并专门设置“建议栏”,鼓励大家对服务内容、功能优化等提出想法,截至目前已收集到30余份调研表。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让劳动者在感受到被重视的同时,也能获取更鲜活、更具针对性的反馈,让服务站真正与户外劳动者的需求同频共振。

邀请外卖小哥填写调研表
有外卖小哥说:“三伏天顶着烈日跑单容易中暑”,于是志愿者主动出击,为他们送去解暑凉茶及夏日清凉包;环卫大姐反映:“有时天气骤变,来不及回去取伞,打伞作业也非常不便”,于是站点立刻添置雨衣……安姐翻开厚厚的登记台账,上面记录着325条来自不同群体的使用记录,服务站像一块“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着真实需求,让服务从“标准化配置”向“个性化适配”不断转变。
升级: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延伸”,让温暖触手可及
以前是劳动者“走进来”,现在更多是志愿者“走出去”。2021年11月,平坝段“户外劳动者志愿服务队”的成立,成为服务站提质的关键一步。这支由职工组成的志愿队伍,既是“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的贴心使者,也是“党的声音”忠实宣讲员;既深入街头巷尾,也走进小区院落,把更细腻的人文关怀、更体贴的社会服务延伸到站点以外,以点带面,成了服务站的“活招牌”。

志愿者与“微心愿”主人
“太感谢你们了,没想到你们还记得我们写的微心愿,让我非常感动。”平坝区京平环卫工人周珍芳拿到“微心愿”后,笑着对志愿者说道。这一幕发生在去年7月,平坝段志愿者带着几个月前开展活动收集到的各式各样的“微心愿”,在炎炎夏日里找到它们的主人,将水杯、帽子等防暑物资一一送到他们的手中。“希望夏天能有一个大水杯,可以不用反复接水”“我想要一顶遮阳帽……”一张张卡片上,是他们心中简单而又朴实的小小愿望,站点虽不会移动,但热忱的服务终究会传递到更多的人手中,就像一个随时等候归人的家,灯光在那,温暖就在那。
为了让“家”更安全、更智能,服务站去年加装了监控摄像头和智能门锁。“既保障了设施安全,也能通过监控数据了解大家的使用高峰,主动调整服务时间。”安姐举例,数据显示早10点半至12点是热饭、休息高峰期,14点至16点是饮水高峰期,她便在这两个时段,提前打开设备、备好工具,以便劳动者们随时享用。
回响:从“一个站点”到“一种示范”,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如今的服务站,通过精心运营与合理规划,实现歇脚、饮水、充电等基础服务高频运转;环卫、骑手、交警等户外劳动群体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从初建时的“名不见经传”,到先后斩获全国总工会“最美服务站”、贵州省总工会“省级示范点”及安顺市总工会“市级示范点”等荣誉,获得的奖金又全部投入到设施升级和物资采购中,形成“以荣誉促提升”的良性循环。
从“街头小角”到“暖心驿站”,本质上是一场“换位思考”的实践,也是公路人服务社会、树立行业形象的一份答卷。公路人用自己“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在“街头小角”深耕出一株灿烂的文明之花,温暖和照耀着每一个为城市奔波的身影,也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今后平坝公路管理段也将持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担当,发挥“全国最美服务站”的阵地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便民设施和惠民举措,在服务群众和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体现公路温度、贡献公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