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路文化

《焦点访谈》“中国路”系列节目 │ “桥”见贵州,公路人有话说(二)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万桥飞架”跨越山川河流,纵横交错,用桥梁连接起高山之间的道路,贯串起秀美生态的黔地山水,一座座“桥梁”在这“平地而起”,点亮了贵州高桥大省的名片。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推出“中国路”系列节目,开篇聚焦贵州桥梁,展示贵州数十年“天堑变通途”带来的交通、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省公路局系统干部职工以文字、视频为媒介,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贵州公路微信公众号推出《“桥”见贵州,公路人有话说》专栏,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对贵州桥梁说的心里话吧!


万桥飞架 路网交织 贵州发展跑出加速度

文/都匀公路管理局  唐丹

初春时节,在贵州省平塘县平里河村的柑橘园里,村民们在忙碌地采摘柑橘,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在柑橘园上方,全长两千多米、主塔高三百多米的平塘特大桥高耸入云。三年前,这座桥的建成通车给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果销路越来越好。“之前,柑橘种植面积很小,交通极不便利,柑橘外销只能依靠人挑马驮的方式进行,销路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自从平塘特大桥建好通车后,交通变好了,销路变多了,我们的柑橘园将扩大质量、提高质量,结合农旅一体发展,让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平里河村党支部书记笑着说。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全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给贵州印上了地无三尺平的标签,也给贵州烙上了贫穷的印记。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转瞬即逝,而在贵州发展历程中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十年,是贵州发展的“黄金十年”是贵州撕掉贫困标签、彻底告别贫困的十年,也是贵州交通发展最迅速的十年。贵州交通的巨变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公路人的血汗付出,他们凭借着坚定的意志,逢山开隧道、遇水架桥梁,在喀斯特地貌上织路网、架桥梁,助力贵州发展跑出加速度。

路,一头连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头连着千万个家庭。在修建“册三”公路时,筑路工人依靠愚公般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一锤一凿,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通天大道。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云朵,踢倒了山尖,不管车马来多快,总在我后边!在贵州省平塘县沙坪垭口处的摩崖石刻上仅留下短短一句话就概括了这段艰辛的历程。当年的筑路工人们,他们凭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为了山里的人能走出去,山外的人能走进来,为了货物能快速流通,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才有了如今的致富路。

现在,筑路护路养路的时代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上,我们要继承筑路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以意志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决心,甘当路石、服务人民的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义无反顾向前行,积聚磅礴力量,助力贵州发展跑出加速度、干出好成绩。


践行初心使命  强化责任担当

文/都匀公路管理局  张琴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经十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贵州交通运输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乡乡通干线路、村村通硬化路的目标。

曾经,交通闭塞的平塘县平里河村,村民生产的农作物、果蔬难以销售出去,农民增收困难,经济收入偏低,生活水平和质量不高。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行业飞速发展,公路大桥贯通,大幅改善交通条件,缩短运输里程,减少运输成本,实现了“农货出山”,村民的精品果蔬大量流入市场,助推人民群众经济增收,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近年来,中国创造了很多伟大的奇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自主研发的AG600成功实施首次水上试飞任务、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等等,这些足以显现出中国的经济、科技实力。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将更加强大,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社会依旧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共同凝聚力量,主动作为、冲锋在前、敢于拼搏,建立了重要功勋,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心中点亮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

新时代的青年们秉承信仰、坚定信念,自立自强、锐意创新、刚健有为,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建功立业,绽放绚丽之花。他们是脱贫攻坚中的驻村干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贵州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他们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逆行者,主动请缨、奋战到底,只为社会秩序恢复平稳安定,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他们是奋战在交通建设中的开路先锋,意志坚定、攻坚克难、不畏艰险,只为实现人民群众的致富梦、幸福梦。

近年来,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一条条公路的串联,一座座桥梁架起,一条条隧道贯通,昔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实现了“架起高速平原”的华丽转身,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这是一代代贵州交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成果,也是新时代的贵州交通人共同的坚持。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续弘扬“册三精神”,汲取公路先辈们的筑路智慧、拼搏奋斗的前进力量,立足岗位自觉担当重任、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挥洒青春的汗水,写下青春的诗篇,谱写都匀公路高质量新篇章。


从平里村看桥梁公路的“崛起”

文/凯里公路管理局  卢伟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这是500年前王阳明进入贵州时的感慨,贵州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交通闭塞一度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多座桥梁在喀斯特高原上拔地而起,让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从天堑变通途。

作为一名贵州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过去几十年贵州交通的不便。2008年冬季,贵州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多地因凝冻导致停电,路面没有进行硬化,人们上街买蜡烛、生活物资、看病,去县城都十分不方便,运送医疗物资的车辆也是很多天后才能到达。贵州乡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却因为高山阻断和交通不便制约地方产业的发展,类似这种情况很多,有上万乡村都被困在高山深谷间。当然,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整,最近几年贵州打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建设了多座世界级桥梁,开创了很多世界第一,也不断刷新世界桥梁建设新纪录,包括世界第一高桥、世界第一高墩桥梁、世界第一跨径连续钢构桥梁等,正因为有了这些世界第一,给成千上万的乡村带来了发展机遇。观看视频后,我发现平里河村就是一个例子,桥梁公路的建成,使得平里河这个乡村两岸的村民往来更加便利,也打开了平里河村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村里引进、种植多种水果,建起了上千亩蔬菜基地。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给这个乡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平里河虽然只是一个小乡村,但它的发展却间接代表了贵州所有乡镇,我家乡的改变亦是如此。

当下,无论是人们的出行还是经济的发展,在各种公路与桥梁建设下,贵州交通建设正逐步走向中国的前列,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贵州一步步实现了从桥梁建设、交通升级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突破。一座座超级大桥连通了发展的高速路,改善了民生,贵州更好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所谓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效率,更要求质量,贵州的交通建设在追求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的前提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持续推进交通工程的建设,“中国路、中国桥”正在成为贵州一张亮丽的名片。


高山挡不住,天堑变通途

文/凯里公路管理局  廖珊

作为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交通闭塞一度成为严重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过去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3万多座桥梁在喀斯特高原上拔地而起,让“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天堑变通途”。其中的经验做法让我触动很深,体会也很深刻。

通过记者的镜头,看到了建路的源头,助力乡村的振兴。雄踞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座桥梁,实现悬索、斜拉、拱式、梁式类型全覆盖,成为当代桥梁的百科全书,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赢得了“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的美誉。通过深入调研,大力推行走“红色+”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看着视频中工业、农业和特色产业上升到新高度,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这样的飞跃与奇迹,我想每一个贵州人都见证了贵州黄金十年的飞跃,也都切身体会到了天堑变通途的奇迹,万峰成林的贵州、“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告别了出门“万重山”,回家“千条水”的历史。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公路人,2022年以来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历史机遇,以有担当地试新“路”,聚焦改革创新,不断为新时代黔东南公路事业增添快速发展的动力引擎,大力发扬敢为人先的公路人精神,拿出敢行敢试的担当、善行善试的本领、快行快试的状态,为新时代公路多探路、为发展多破题,持续闯出新“路”。


贵州交通发展那“十年”

文/铜仁公路管理局  彭庆

近日,观看了《焦点访谈》“中国路”系列节目开篇“桥”见贵州,该片展示了贵州从千沟万壑、交通不便,到如今的高速平原、交通便利。万桥飞架缩短了交通距离,增大了通行能力,提高了运输效率,让天堑变通途,助力贵州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路系列以贵州开篇,作为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素来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从侧面表明贵州的交通状况。由于交通制约,农民产业发展壮大难,商户生意扩大难,县城招商引资也难,但是这种情况在交通便利以后得到了改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让贵州平起来,农民产业发展起来了,过上了好日子,更有干劲了;商户们生意规模扩大了,更有市场了,信心更足了;县城招商引资也顺利了,吸引了优质企业,有利于城市发展。对于片中的变化,我想每一个贵州人在这十年中都对这个家乡发生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从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现在县县通高速,县道、乡道都是硬化路。我们一步一步见证着贵州道路的变化。

贵州交通便利的发展,无不展现出了基础建设的强大实力和辉煌成绩,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由此得到提升;同时,也惊叹于贵州发展的迅猛速度。这些成就让我们每一个贵州人都由衷地感到自豪!

这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公路劳动者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是他们每一个人用踏实的工作,创新的精神为贵州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不仅惠及全体贵州人,更是全体中国人,乃至世界的。发展是为了人民,这是我们党的根本使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只能靠发展来解决,现在的贵州依然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没有回避,而是正视它,用不断改革、创新、包容、进取的精神去解决它们。相信随着发展必将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桥见贵州多彩天地间

文/铜仁公路管理局  李露

十几年来,贵州的桥突飞猛进,屹立于天地之间。贵州作为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3万多座桥梁在喀斯特地貌上,在这山与山之间,架起了一座座“高速平原”,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聚焦贵州发展,万桥飞架,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托起贵州发展通途。对于群山环绕的贵州来说,改善交通,打通经济发展大动脉,桥梁建设是关键。黔山秀水出珍品,在贵州,有上万个乡村,被困在高山深谷间,被高山流水阻断的交通,始终制约着当地的产业发展。一座座桥梁的建成,让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助它走出贵州大山。全长2000多米,主塔高300多米的平塘大桥,给平里河村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水果销路越来越好,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给小山村带来勃勃生机。交通基础设施的飞跃,让小山村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贵州已经成为我国西南腹地“大十字”上的一座“桥”,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衔接“一带一路”、衔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衔接成渝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成为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桥在贵州不仅仅承载了交通枢纽,缩短距离的作用,桥还是风景独特、极限挑战的最佳选择。桥的建成,不但方便了两岸人民生活之需,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多彩贵州的城市建设,还以独特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装点着美丽的贵州,在美丽城市中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平塘大桥采用了造型优美的空间钻石形索塔,因而有“天空之桥”的美称。驾车穿过平塘大桥,桥下是平里河,河面最宽处能达到百米,河谷的地形导致桥下雨雾天气较多,雾天的平塘大桥就像飘在空中一样,也能明白为什么取名“天空之桥”。坝陵河大桥跨越坝陵河峡谷两岸,东接壮美的黄果树大瀑布、西临三国索马古道、南毗神秘的红崖天书、北靠滴水滩瀑布,这一世界桥梁,成为安顺又一道举世瞩目的风景。贵州宏伟高傲的跨江桥,纪念着贵州以及全国人民的辛劳,具有独特风情的江界河大桥,展示了贵州特有的魅力,无不在向外传递着桥那质朴无华、傲视天下的大将气度的桥之神韵,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桥文化的精髓,为旅游业起到画龙点睛之妙,隐藏在多彩贵州的神秘景区。

桥,是路的连接和延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贵州,修路几乎就要建桥。“桥隧比”之高、筑路之难难以想象。万桥飞架,蕴含着贵州人不甘落后、苦干实干的精气神儿。贵州研究出独特的机制砂生产工艺,阻隔贵州数千年的茫茫石山,变成建桥铺路的不竭原料,高度、跨度、精度……工程师们在大山间不断刷新纪录,造就了“桥梁博物馆”。多年来,贵州一步步实现了从桥梁建设、交通升级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突破。一座座超级大桥连通了发展的高速路,改善了民生,也助力贵州跑出“加速度”,更好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

一座座跨越天堑的贵州桥梁,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心血和汗水,抒写着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坚守和情怀。“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勇敢坚韧的公路人将会在贵州多彩天地间,留下创造梦想的身影。做好公路事业是职责所在,更是演绎青春与激情的舞台,作为一名公路人,我将用情怀诠释担当,以青春奉献事业,把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对个人价值的诠释,全都默默地抒写在那不断延伸的公路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