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浮生如梦
桥写历史走春秋
难忘贵毕几代情
一条公路,就是一段历史
一座老桥,就是一段故事
猫跳河因姬昌桥更悠悠
清镇市因姬昌桥更畅通
S106贵清线姬昌桥
漫步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大坝以北250米左右的姬昌桥上,俯视北面150米处的河道,一座低矮的15孔石拱桥,横卧在缓缓流淌的猫跳河上,那就是历经百年风雨的清镇市姬昌桥,该桥位于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镇境内,国道321清(镇)毕(节)公路上,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加上1958年修建的猫跳河铁路大桥和1995年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箱形双拱桥,共同记载了清镇市猫跳河上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发展史。
老姬昌桥
古时候,在清镇市猫跳河上游现在的姬昌桥处,由于河道宽度为120多米,并且每年除了雨季短时间的洪水激流之外,平时都是平缓的水流,两岸的人们凭借着横在河道间的石墩蹚水而过来往交易。后来,当地富裕了的一姬姓人家,出钱修好了一座24孔石平桥,取名为“姬昌桥”,寓意为姬家昌盛。民国《清镇县志》载:“在城西二十五里。旧建平桥二十四洞,名为‘鸡昌桥’,后为水圮。”
跳墩以北80多米的河道中间,有一座小岛,顶端离水面3米多高,东西宽20多米,南北长60多米,像一条鱼的头和脊背露出水面一般。跳墩以南250多米的河道中央也有一座大小和模样相同的小岛,红枫湖大坝就修筑在其上。关于第一座姬昌桥,在当地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姬昌桥下游200米处是著名的姬家祖坟,姬家祖坟位于河道正中一小岛上,小岛平坦,高出水面仅仅50公分,可奇之处在于,无论旱涝,水位始终不会浸入岛上,姬家祖坟近200年来,一直保持不变,其中原因,至今无人能解。实际上,姬昌桥正是姬家后人所建,桥的上游150米处原有一白塔,传说当太阳落山时,桥似弯弓白塔似箭,箭尖正指向姬家祖坟。清镇民间的一个神秘的说法:桥似弯弓塔似箭,射死姬家翰林院。至今姬家无后人,但坟还在。
新老姬昌桥桥景
姬昌桥的故事讲述了姬家由贫穷到富裕,再败落。毕竟是民间传说。但是,猫跳河上的跳墩变成了石桥,方便了群众往来,“鲤鱼”的头顶上的确葬有一座坟,那是事实。不过,后来24孔姬昌桥在一次特大洪水中被冲毁了。
据清镇市地方史料记载,为了解决好渡河问题,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贵筑商贾颜正捐银3000多两,在被冲毁了的石桥处,重新修建了一座13孔的石拱桥,两岸各建石坊一座,伊宫保里布题名“康济桥”,但人们依然叫它“姬昌桥”。
清朝后期,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民国初年,汽车进入贵州。民国十六年(1927)年,贵州省主席周西成组织修建黔(贵阳)滇(昆明)公路贵阳至安顺段。1928年,因修建清(镇)毕(节)公路而改建了姬昌桥,增加2孔,为长132米,宽6.5米,高6.2米的15孔石拱桥,以中间桥孔为中心,形成中心对称型,这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筑特色。为了减小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每个桥墩都是离河底2米高,均超出桥身2米,并且呈底宽2.7米,高2.3米的等腰三角形。1949年以后,姬昌桥多次被损坏,又多次被修复。
2024年改造后的S106贵清线姬昌桥
由于公路运输无法解决清镇矿产资源的外运问题,1958年7月,国家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建成了成昆铁路支线湖林(花溪区湖潮乡至清镇市站街镇林歹)铁路,全长36.5公里,在猫跳河姬昌桥以北400多米处,修建了猫跳河铁路大桥,桥长144米。
姬昌桥不仅是清镇连接西部各区各乡镇的交通要道,更是省城贵阳通往毕节地区和云南、四川的咽喉要道,承担着极其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古老的姬昌桥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交通运输业的需要,1995年,公路部门在古桥以南150米处,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形双拱桥,长219米,宽11米,仍然取名为“姬昌桥”,是省道106贵清线上的一座重要桥梁,现在由贵阳公路管理局管养。
2023年8月经桥梁检测单位检测,S106贵清线姬昌桥被评为4类危桥,存在安全隐患,为保障沿线车辆及行人安全,切实做好桥梁安全养护工作,贵阳公路管理局于2024年5月对姬昌桥进行改造,把姬昌桥引桥箱梁改建成T梁,当年11月15日上午10点,随着一辆辆汽车有序由姬昌桥通过,标志着S106线姬昌桥危桥改造工程顺利完工,该大桥恢复通车,将继续为沿线群众和企业出行带来便利。
如今,在红枫湖大坝以南650米之内的猫跳河上,形成了古老的石拱桥和铁路桥、钢筋混凝土T梁拱桥同时并存的一道独特景观,三座桥梁,并立于同一段河流之上,是一部立体的地方交通发展史,它们修建于不同的年代,都明显带有那一时代的特征,都一起见证了清镇的发展。
石桥无言,岁月留痕。不管是国道321清毕公路上的姬昌桥,还是省道106贵清线上的姬昌桥,沿线村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姬昌桥的故事还在流传,姬昌桥的作用还在继续发挥,并将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