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路文化

话说南北盘江桥|在战火中屡毁屡修,北盘江上的铁桥春秋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青山如黛,江水奔涌。

在北盘江湍急的激流之上,横跨贵州晴隆与关岭两县的盘江钢架桥,也叫盘江铁索桥——当地人惯称“盘江桥”,巍然屹立数百年。这座可追溯至明代的古桥,曾被誉为“滇黔锁钥”,见证了无数沧桑岁月。

其前身为铁索桥,由朱家民于明崇祯元年修建,历时三年方告竣工。整桥以三十六根铁链锚固于两岸岩体,其中二十四根平铺承重,上覆木板为桥面,两侧各六根充作护栏,是贵州历史上第一座铁索桥。

“北盘江流经晴隆,谷深水急,古时仅靠‘盘江渡’往来,漂没之患不绝。”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亚林介绍,铁索桥的建成极大便利了行旅商贾,成为连贯黔滇的交通命脉。自1987年起,陈亚林便开始系统搜集整理盘江铁索桥史料,“至今积累的图文资料,已多到难以计数”。

《永宁州志》记载有“滇黔锁匙”之称的原北盘江铁索桥(图/陈亚林提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盘江桥。(图/陈亚林)

在原址上整体提升了15米的盘江桥。(图/李允凤)

在原址上整体提升了15米的盘江桥。(图/李允凤)

在原址上整体提升了15米的盘江桥。(图/李允凤)

据史料记载,铁索桥落成,气势恢宏,以铁牛石猊镇守江涛,往来的官宦商贾和文人墨客不绝如缕,并在盘江铁索桥两岸留下了墨迹石刻和摩崖造像。

然而这座桥的命运,却如江流般起伏曲折。顺治年间首毁于战火,此后屡毁屡修。至抗战时期,成为滇黔公路咽喉,承载国际援华物资运输。1941年遭日机炸毁。“从1940年开始,日军总计派遣了63架次飞机投弹228枚轰炸盘江桥,于1941年将盘江桥炸毁。”陈亚林说。

盘江桥被毁后,中国桥梁技术人员和当地军民,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又在原址上建起一座钢架桥,保障了大批战略物资的运输。

盘江桥边上的“一线缝空”石刻。(图/李允凤)

在原址上整体提升了15米的盘江桥。(图/李允凤)

游客前来感受充满历史岁月的盘江桥。(图/李允凤)

新中国成立后,桥址与石刻得到重点保护,先后列入县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陈亚林的资料里,不仅珍藏着桥梁变迁的影像,更印刻着时代的记忆。他说:“这座桥,见证了无数南来北往的客,经历了一次次的毁坏和重建,早已不只是简单的连接两岸,而是留下了无数人对家国的情怀、生计的期盼的印记。”

320国道上的桥梁与盘江桥。(图/李允凤)

如今,盘江桥的使命早已被不远处320国道上的桥梁所承担,而盘江桥依旧横贯江面,两岸石刻也静默如史,在奔流不息的北盘江上,述说着一段跨越四百年的铁桥春秋。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