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轮碾过G243线平整的沥青路面,窗外飞龙湖的粼粼波光与山间错落的民居相映成趣;当自驾游客在新建的观景平台驻足,脚下蜿蜒的公路如一条墨色绸带,将散落的红色景点、生态景区串联成珠——这是遵义公路管理局以“路旅融合”为笔,在黔北山水间写下的生动答卷。

G243线K775-K776路段路面改造后路貌
近年来,遵义公路管理局依托G243月亮坝至余庆路面改造工程的实践探索,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耦合,让G243湄潭至余庆公路从单一的交通通道蜕变为集交通出行、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产业赋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走廊,让“畅安舒美”的公路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黄金纽带”。
破茧之路:从“通途”到“风景”的蝶变实践
G243湄潭至余庆公路起于湄潭县城,经湄潭县兴隆镇、抄乐乡,余庆县松烟镇、关兴镇、敖溪镇、大乌江镇、龙溪镇、白泥镇,止于余庆县城,90余公里,是两县80多万人民交流交往的主要通道,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在交通运输部的亲切关怀下,G243湄潭至余庆公路2016年成为西南地区国道二级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唯一示范路段,2020年获得中央车购税补助路面改造机会,并由省道升级成国道,遵义公路人感恩奋进,将“路旅融合”理念融入设计施工全流程,旧貌换新颜。
以“畅安”筑基,筑牢交通筋骨。对G243湄潭至余庆公路K739+100-K739+400、K775+400-K775+600、K779+300等特殊不良路段彻底处治,完成兴隆寺小桥、敖溪中桥、小乌江大桥、前方大桥、平安桥栏杆和大乌江隧道改造升级。通过历次专项工程建设、安全隐患点处置、路域环境“八个无”治理和加强日常养护,G243湄潭至余庆公路路面行驶性能良好,交安设施较为完备,公路信息提示不断优化,安全等级在山岭重丘二级公路中相对较高,车辆倾覆、甩尾、追尾等事故极大减少,为过往车辆打造安全畅通的通行环境。

G243线智能会车系统及彩色柔性防护轮胎
以“舒美”塑形,雕琢路域景观。路侧景观设计是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G243湄潭至余庆公路横跨两县,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路面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旅游资源相融合,绿化打造结合当地特色,打造出如湄潭茶海原乡、余庆千年土司、大乌江红色长征及新貌乡愁余庆的景观主题风貌,沿线采取特殊绿化点、连续密植型路段相结合方案,做到乔、灌、花、草布置合理,绿化带、景点相互配套,以达到树种多样、四季常青、花草成片、层次分明的效果。重点绿化30公里,其他路段补植补栽,飞龙湖停车区、大乌江售卖亭、龙溪养护站进行专项绿化,行车环境舒适。

G243线K797+000路段路貌
以“文化”铸魂,串联地域记忆。围绕“品味山水茶乡,畅游时光之旅”的主题,提炼民俗文化(如湄潭农民画、余庆狮灯、花灯)、茶文化、红色文化、土司文化等,向路人展现沿线的公路景观文化,对挡墙、观景台、宽平台、服务区等景观亮点打造,根据项目环境及人文历史、自然资源,进行特色景观主题打造,打造4处挡墙宣传浮雕,2处宣传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让公路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流动橱窗”。

G243沿线红色文化大型浮雕
融合之效:从“交通线”到“经济带”的价值跃升
公路的“颜值”与“内涵”双提升,让G243湄潭至余庆公路成为激活旅游经济的“催化剂”。
带动旅游产业升温。公路改造后,沿线景点通达性显著提升,近年来,余庆县依托良好的道路通行条件加快构建“场景+住宿+多业态”旅游生态圈,进一步打造飞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红渡梯田成为“网红打卡地”,完成乌江民宿集群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举办“松烟山地自行车赛”“浪漫余庆·四季烟花”美丽乡村篮球赛、龙溪“坝坝篮球赛”等文旅体活动,“贵州斗舞会”获评全国“村舞”赋能乡村振兴一等案例。2024年余庆县全年接待过夜游客50万人次。

余庆县飞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区
带动特色产业出圈。余庆县依托公路交通优势,通过完善路网、优化物流、串联资源,成功带动多个特色产业“出圈”,形成以交通为纽带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公路打通农产品外销“最后一公里”,余庆剔骨鸭、石印有机生态大米、余庆小叶苦丁茶等农特产品通过公路物流网络快速外销。交通赋能园区经济与新兴产业,G243线、G354线等主干道串联起余庆县多个乡镇,助力其建成全省最大烟花爆竹生产基地,贵赤酒业、飞龙湖酒业等白酒项目落地,茶叶深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绿色食品产业依托交通优势快速发展,依托“畅安舒美”路,余庆县为所有乡镇开通公交车,极大地方便群众出行。

G243沿线烟花爆竹产业
带动养护服务升级。立足行业着眼全局,规划建设服务区、休息区、停车区、观景台,提供停车、休息、观景、如厕、加水、购物、咨询等基本公共服务,沿线指示牌标注里程、加油、救援、旅游景区等信息,还有专供沿途群众出售土特产的区域,拓展公路服务功能,促进“公路+”。实现“养护人员既是道路守护者,也是旅游向导员”,实现“交通服务”与“旅游服务”的无缝衔接。

G243线龙溪养护站
长效之治:以“智慧养护”守护路旅融合底色
路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精细化的养护管理。余庆公路管理段立足单位实际,探索出“科技+人文”的养护新模式。
智慧赋能,提升养护效能。通过视频巡查、路面状态监测等技术实现病害“早发现、早处置”,引入无人机检查与大数据分析,贯彻新理念分类治理不良路段,运用“抗裂贴”“移动式多功能路侧养护设备”、EVA新型警示柱等“四新”技术,提升养护效能。2022年10月为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提高养护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遵义公路管理局在G243线大乌江特大桥实施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工程。该项目涵盖桥梁自动化检测系统、含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储存与管理系统、结构安全报警与状态评估系统,合计130个测点。在2022年国家公路网技术状况监测中,大乌江特大桥代表贵州迎检,取得了桥梁单项全国第二名的贵州历史最好成绩。

G243线大乌江特大桥
党建引领,打造养护标杆。余庆公路管理段创建“红映娄山 匠心筑路”党建品牌,设置“党员示范区”“党员先锋岗”,让党员在公路建管养、应急处置、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一个党员带动一片”。成立彭银军劳模工作室,形成以点带线、以线盖面的劳模工匠精神“传播带”,号召党员干部学榜样、作表率、争先进。近年来,余庆公路管理段在职党员中18人次获得厅级以上表彰。抽调以党员为主的精干力量出色完成了G243湄潭月亮坝至余庆公路路面改造项目、G354余庆沙坝至木叶顶公路改(扩)建项目等重难点工程。

G243线敖溪养护站彭银军劳模工作室
联动共治,凝聚发展合力。主动对接交警、交通综合执法部门,率先在国省干线建立“一路三方”联勤联动工作机制,抽派党员组建攻坚队,联合执法部门、乡镇政府在国道沿线开展路域环境整治,营造“人在景中游、车在画中行”出行环境,被交通运输部授予“文明示范窗口”称号。

联合开展路域环境整治
大道如砥,串联起山水与乡愁;路旅同辉,书写着发展与希望。G243线的蜕变,是遵义公路人以匠心筑路的缩影,更是贵州“交通强国”建设中“路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贵公网安备 520115020012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