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九道拐上紫气升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在人生的旅途上,总有一些印记,深深镌刻在心底,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难以磨灭。老屋背后那条盘桓于大关山上的“天地九道拐”乡村公路,便是如此。它恰似一条蜿蜒的巨龙,缠绕在山间,宛如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时刻萦绕心头。

每次回老家,心中便会涌起无尽的感慨。元宝村民对修路的热忱,深深打动了当地党委和政府。家乡人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公路的壮举,令人惊叹不已;元宝小学女足的队员,受邀沿着“天地九道拐”走出大山,飞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参观“欧冠决赛”,这是多么令人骄傲与振奋的喜讯!

“天地九道拐”静卧在对江村的大关坡上。1926年版的《大定县志・关渡》里,清晰地记载着14关,其中就有大关的身影。大关垭口海拔约1600米,与县城大十字的海拔相近。通往垭口的山路,犹如一架扭动着腰肢耸入云端的天梯。到了垭口上,仰望蓝天,俯瞰对江,平视县城,蔚为壮观。有当地民谣直白地唱出了“天地九道拐”的地貌特征和时令特征:

“大关垭口如天门,四时相伴日月星。

白天看千人拱首,夜晚观万盏明灯。”

尤其是那“千人拱首”四字,将人们登山时艰难攀爬的模样,描绘得形象逼真。“天地九道拐”之名,寓意巧妙。从第一道拐到第九道拐,仿佛从人间迈向了天际,生动地描绘了这里坡陡弯急、险象环生的地形地貌。

记忆中的大关坡,有着太多不忍回首的往事。在第四至第八道拐之间的山坡上,先后有5人在劳作时不幸“倒岩头”“滚坡”。其中3人失去了生命,另外两人落下了终身残疾。在第七道拐山梁上,我去割草,背着草下坡时,背夹子脚“拄”在后坎上,整个人连带着背上的草翻了两个跟头,险些成了大关坡上的亡魂。如今,50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那惊险的一幕,心中依然满是恐惧,久久难以平复。

翻过“天地九道拐”就是元宝村,地处深山,贫穷落后,出行极为不便。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深山老箐,洋芋当顿;

想吃颗米,除非痛病;

买得米来,死得梆硬;

道路艰难,何时转运?”

这首民谣充满悲凉,道尽了元宝村人世世代代生活的艰辛,也道出了他们渴望有一条康庄大道的美好愿望。

说了这么多过去的苦难,也该讲讲九道拐的新生,讲讲当代元宝人的愚公精神,以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元宝村脱贫之后展现出的全新精神风貌了。

元宝村与对江村,宛如被大自然丝线串起的两颗璞玉,一在大山背后,一在大山脚下,隔着山峦,共同受尽山路带来的辛酸。山上人来到巍峨的大关垭口,眼前豁然开朗,目光越过滔滔滚滚的对江河,投向对面县城那璀璨的万家灯火,那里藏着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无尽向往。

到了20世纪90年代,山下陆续铺上了平坦的公路,这让山上的元宝村人再也坐不住了。

跨入新世纪,国家日益繁荣昌盛,民生福祉如春日暖阳,渐渐洒向每一个村庄。2004年,大方镇党委、镇政府为大关山背后的元宝、箐木和发书三个村争取到了以工代赈公路工程项目。

不久,元宝村副支书吴香贵和副主任吴朝军敢为人先,他们自掏腰包凑了5万元,交到镇政府“押起”保证金,掷地有声地说:“路修不好,这钱就不要政府退还!”这份执着的热情、勇于担当的气魄,深深打动了当地干部和群众。

自此,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故事,在大关坡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他们迎着晨曦出发,踏着星辉归家,饿了就嚼干苞谷花,啃荞粑粑,或是吃柴火烧的洋芋;渴了,就啜饮山泉。整整7个月,3万多个义务工日,若按当年的农民工工资计算,这省下的费用足有数百万之多。

2005年8月,“天地九道拐”的路基终于艰难筑起;到了2006年11月,对江至元宝的毛路也基本贯通。短短的2.4公里,却要攀升约300米的高度,相当于100层楼那么高。在那个年代,挖掘机、开山机还难以进入这偏僻的山村,修路全靠人工放炮开山。

毛路虽然修好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每逢暴雨,多处路基就塌方。经过几年的反复修补,直到2009年,才勉强能够通车。但初次驾车行驶在这条路上的司机,无不心惊胆战:“哎呀!没有护栏,看着都头皮发麻!”“我的天!踩着刹车,脚板底都会痒。”胆子小的,宁愿把车停在山下,徒步爬坡翻越大关坡。

2017年,国家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乡镇区划调整后,元宝村属于对江镇辖区。政府安排了50万元资金用于路面硬化,宽度定为4.5米。消息传来,元宝村人先是欢呼雀跃,可冷静下来后,又陷入了忧虑。村“两委”认为,4.5米的宽度,安全隐患极大。于是,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各村民组组长和村民代表,连续三天热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将路面宽度拓宽至6米!资金缺口50万元,由元宝小学与村里联合发起筹款倡议,通过网络与现场两种方式,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

当筑路的号角再次在大关垭口吹响,元宝小学成为这场新征程的领唱者。这座深山小学早已声名远扬,是教育部2019年认定并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目前已有80余名特招生从这里走向更大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校长王光文和老师们熟练敲击键盘,互联网成为村庄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倡议书尚未发布,奉献的热情已率先酝酿。村党支部书记吴香贵、村委会主任吴景松、副主任陈义红每人率先表示要捐5000元。当村“两委”将拓宽道路的计划呈报对江镇党委、镇政府,元宝人骨子里那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再一次叩响了希望之门。

2017年9月23日上午10点,大关垭口旌旗飘扬。“天地九道拐公路改造开工典礼”的礼炮声,震落了崖壁上的晨露,也震醒了沉睡千年的大山。10月2日,元宝小学的操场上,“春晖豪情暖大关”筹款仪式如星火燎原。前后10多天,共筹得资金50余万元。如此一来,政府拨付50万元,民间筹资50万元。工程质量由元宝村每天派人全程监督。3个月的寒霜退去,元宝村终于扔掉了贫困的帽子。

脱贫致富的机器一旦转动,便永不停歇。2023年,柏油铺就的“天路”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航拍镜头里,“天地九道拐”如蓝色丝带缠绕青山,吸引着不少网红打卡。山民们在大关垭口上亮起嗓子唱起山歌:

“九道拐上紫气升,同步小康要感恩。

如果不是共产党,怎知深山有穷人!”

如今,站在大关垭口回望,曾经千人拱首攀爬的“天地九道拐”,早已化作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神州大地上无比壮美的画卷,那么,这幅画卷上一定少不了元宝村的这一抹色,更少不了“天地九道拐”上无比壮丽的景色!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