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路要闻

路通了,好日子就来了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闭塞交通,曾是压在黔东南人民头上的一座沉重“大山”。

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地处月亮山腹地的从江县加勉乡便是交通不兴的典型代表。其境内沟壑纵横,无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穿过乡境内,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发展滞后,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

一条出山路,一代代当地群众想着、念着、盼着、渴望着。

随着通乡、通村、通组路网的织密,加勉乡污生村1组74岁的村民韦老友一家因交通变迁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摘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典型。

这不仅仅是韦老友一家三代人发展变迁的故事,更是黔东南群众因交通兴而生活旺的缩影。

口述史  

韦老友(韦永成父亲): 通乡路 一锤一凿挖出来

我叫韦老友,今年74岁,家在从江县加勉乡污生村。

 我们村在月亮山深处,离乡驻地15公里,离县城100多公里。上世纪50年代,不要说去县城,连乡里面一年都去不了几次,原因主要就是没有路,难走。

那个时候的路,是大家一脚一脚踩出来的山间羊肠小道,去一趟乡里,要绕着山走3个多小时,如果不是逢年过节或去办一些重要事情,我们一般不出村。村里跟我差不多年纪或者比我大的老人,有些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

我们村地少,各家的耕地不到1亩,那时候都是种植水稻和玉米,粮食经常不够。为了填饱肚子,或者换点盐巴等生活用品,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家养的黑毛猪和香禾糯拿到附近的宰便镇集市卖,镇里集市比较大,周边几个乡镇买卖东西都去那里。

一头黑毛猪仔有20多斤,我一次挑4头,凌晨3点就点火把出门。山路很不好走,夏天蛇多虫多,冬天雾大路滑,每次出门,我们要找四五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既为了安全,也为了互相照应。

从村里出发到宰便镇集市要走5个多小时,肩膀都磨破了,集市上守一天,晚上点着火把再走回家,夜里12点才走到家。去一趟太不容易了,我们也很少去,一年最多去卖一两次。

我20多岁时,特别想出去看看。和我们村一群年龄20多岁的年轻人组队离开村子,想看山外的世界,也想干些活贴补家用,我们先后到高增乡、加鸠乡等周边乡镇修路,一干就是4年,亲眼看到修路给当地带来了改变。

这4年在外修路的经历,让我更加渴望我们村也能修条路,方便大家生产生活。又过了一些年,在政府组织和引导下,我们首先开始修加勉乡通向宰便镇的通乡路。

我们拿锄头,一点一点向外挖,很多村民都不计报酬,每天从早干到晚,一心想早点把路修好。1998年,在政府部门和村民共同努力下,我们一锤一凿挖出一条出乡路。路通后,我们到隔壁乡镇卖猪仔、走亲戚、赶乡场都方便多了。

2018年,在政府帮助下,我们加勉乡的通乡路已经变成二级公里,路比原来宽很多,出去方便多了,现在再回忆起当年修路的那股干劲,还觉得很激动。

韦永成(韦成名父亲):通村路脱贫买车日子红

我叫韦永成,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是韦老友的小儿子。

在父亲那代人努力下,虽然修通加勉乡到宰便镇的通乡路,但是并没有修到村里,所以出乡便捷了,但出村还是难。

为了方便出村,我的父亲和其他村民再次卷起袖子,扛起锄头开始修路。记忆最深的是,那时候,每逢学校放假,我们做完功课第一时间就跟着父亲一起干活,全村老老小小都在主动出力,没有一句怨言。

人心齐,泰山移。到2005年,在政府帮助下,我们修通一条宽约5.5米的出村泥巴路。

虽然只是一条泥巴路,雨天走在路上容易打滑,常常摔得一身泥,不小心还容易滚下山,有几次,我都差点滑下山坡。但有了这条泥巴路,上学就方便多了,父亲出去卖猪仔也不用再靠肩挑背驮,可以通过马车等交通工具出山。

有了这条泥巴路,我出山的频率增加了,在外面见的世面多了,观念也随之变化。我先后和隔壁乡镇和村寨的村民,到相邻的荔波县佳荣镇打工,最远还去过广西务工。

务工不仅能赚生活费,还学到技术、见识到更多山外的新鲜事物。几年的务工经历,让我攒下一笔钱,还学到开车、支模板、扎钢筋等技能。

干了几年后,我成家了,就回到村里生活,平时到周边乡镇打些临工,很少去外省。后来,有了小孩,为了接送小孩上下学,我还买了二手摩托车,平时帮父亲运送猪仔到宰便镇集市卖。

有摩托车后,我们去卖猪的频率越来越高,平时干临工也挺方便,收入比原来多,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2016年,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省交通运输厅审计处、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局定点帮扶污生村,我们1组是由省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帮扶。2019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黔东南州委统战部也进驻污生村开展帮扶工作。

帮扶单位进驻后就开始修路,修路给我们当地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我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到处东奔西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还能就近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到2018年,在各帮扶单位帮助下,污生村的泥巴路变成混凝土路,我也存到一笔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今年5月,村里还通了沥青路,我又去买了一台二手挖掘机,开挖掘机又增加一份收入。

路通了,好日子就来了。2015年,我家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成村里的脱贫典型。我正打算扩大林下鸡和泥鳅的养殖规模,并新增辣椒种植面积,继续好好干下去,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韦成名(韦永成儿子):通组路收入翻番产业兴

我叫韦成名,韦老友是我的爷爷,韦永成是我的父亲。

出山路,影响的远不止爷爷和爸爸,对我的影响也不小。

我还记得,以前,父亲骑摩托车送我上学,只要下雨,路特别湿滑,我们常常从摩托车上摔下来。

2017年,我们乡率先在全县实现“组组通”公路,宽阔、干净的路修到家门口,出行更便捷。以前,爷爷从家里走到乡里要3个多小时,现在,我开我家小轿车30分钟就到了,还有农村班车到乡里,非常方便。到县城也只需要2个多小时,随时想去都可以出发。

自从通乡、通村、通组这些路都修起来后,我们大家不论在生活上,还是思想上都逐渐“解锁”。

就说我家,路通后,物资运送更方便,在帮扶单位帮助下,我家房子也改造一新。以前,我家是人畜混居,楼下住牲口,楼上住人,夏天屋子里气味很臭。改造后,整栋楼焕然一新,猪牛专门安置在另外的圈舍,一楼改造成厨房,卫生环境大大改善,住起来舒服多了。

此外,因为交通改善,我家的生产观念也在转变,已经从传统单一的劳作,向经济收入较好的种植养殖转型,收入比原来翻几番,家里靠着这些产业成村里的脱贫典型。

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深深地影响我,也让我十分感触,所以之前读中专时,我特意选汽车维修专业。当时,我就想家乡通路了,汽车和摩托车会越来越多,肯定有很多车子需要维修,我觉得汽修专业特别有前景。

去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在从江县城找到一份汽车维修工作,每月能赚3000多元。今年,我回到家乡,跟爸爸一起开挖掘机修河堤。我的梦想是在家门口开一家汽车修理店,让爷爷和爸爸过上更好生活,安享晚年。

记者手记:交通不“亮”、百业不“兴”

曾经,被大山锁住的黔东南,因交通制约,给世人留下封闭落后的印象。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都在黔东南。

深处月亮山腹地,所在乡镇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韦老友一家三代人,对“出山路”的渴望和努力,也是代代黔东南人接续奋斗,努力挣开交通“枷锁”的一个缩影。

从韦老友点着火把挑着猪仔走5个小时山路到集市卖,到韦永成摩托车、小轿车、挖掘机先后买回家,再到韦成名学习汽车维修专业,梦想在家门口开汽车维修店,三代人的境遇都与路相关,因路而起,因路而变。

 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越织越密的路网连通到老百姓心坎上,带来的不仅是出行便捷,更从产业发展、观念更新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路畅民欢万象新。韦老友一家因“出山路”的变迁脱贫摘帽奔富路的故事,正是黔东南交通天“亮”发展腾飞的生动呈现。

穿行于苗乡侗寨的农村公路

路通了,污生村群众发展辣椒产业

韦永成家老房子

韦永成家改造后的房子

污生村原来的泥巴路

污生村新通的沥青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