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几名同事一起去看望老道班工人童全书。刚一进门,老人就赶紧招呼大家在客厅坐下,热水沏茶一顿忙活。年过六旬的童全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说话声音高亢有力,额头上几道深深的皱纹见证了他曾经为公路付出的辛劳。
谈起曾经的工作经历,童全书示意我们来到他的卧室,随后拿出了一个“宝箱”,里面厚厚的几摞荣誉证书,老人视如珍宝。“这本是收藏最早的了,1988年被毕节公路养护总段评为‘五好职工’的时候发的证书。”老人一样一样地给我们介绍道。
1977年,童全书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了一名公路养护工人。位于S526线的猪场道班成了童全书工作的第一站,在那里,童全书一干就是9年。
砖木结构,四间卧室,一间伙房,一间学习室,还有一个专门用来捣米用的石磨,这便是当时的猪场道班,也是童全书和7个工友的临时住所。“因为当时工友们离家很远,有些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所以大部分时间大家吃住都在这里,口头上的临时住所其实也是长期住所。”老人回忆道。一把十字撬,一把锄头,一把大扫把,再加一辆人力车,就成了当时大家眼中“最先进的道路养护工具”。工作之余,童全书也跟着班长学习算盘、统计等知识技能。每周二、周五晚上还要参加集中学习,除了要学习公路养护相关知识,还要学习《人民日报》《贵州日报》《毛泽东选集》等,电台广播也是他们学习内容的重要来源。
1984年,童全书被安排到响水道班工作,他勤学好问、苦干实干,个人能力得以迅速提升,同一年就被派到清毕公路沙坝道班当班长。那时候沥青刚开始应用于路面建设养护,工作也很辛苦。“遇到铺沥青的时候,必须5点左右起来烧材,把沥青烧融化,铺路的石料也要通过烧材加温,为工人们8点上班做好准备。要是等到8点才开始烧沥青加温石料,大家就只能干等。”童全书回忆说。
在交谈过程中,童全书左手小指一道三厘米的伤口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据童全书介绍,这个伤口就是当时推人力车的时候留下的,现在整个手掌基本都是麻木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公路养护机械化程度还不高,修路养路主要靠人工作业。童全书意识到,要想尽早完成养护生产任务,提升公路路况水平,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就必须团结起每个工友的力量。在他的带领下,18名道班工人加班加点工作,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公路大中修、公路路肩墙砌筑、水毁恢复、路面摊铺、石料采购等一系列工作任务。
这些工作得到了省公路局的高度认可,所养护的路段路况指标、事故发生率等也得到了显著提高。1993年,原大方公路养护段所管辖的国省干线作为毕节地区唯一县份入选贵州公路全优段,童全书也因工作突出,作为代表作了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2006年,沙坝道班、黄泥塘道班、大桥道班、猪场道班、鸡场道班合并为黄泥塘道班,职工达到了40余人。谁来当班长,成了当时大方公路管理段一件纠结的事。“不管是谁来,只要能像童全书一样想干事、肯干事,我们就愿意跟着他干。”在养路职工的呼声中,童全书又被安排到黄泥塘道班当班长。
2015年,童全书光荣退休。工作38年来,凭借优异的工作成绩和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他先后获得“大方县首届道德模范”“毕节地区劳动模范”、贵州省“最美劳动者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获得的荣誉证书多达38份。
这一本本泛黄的证书,让人不由得想起童全书那一辈养路工人进行公路养护的场景,也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公路人在新的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再立新功。
编辑:陈尔进
一审:张锡洪
二审:聂大群
三审:汪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