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她看完了同名电影后迫不及待去找到了原著,一口气就读完了,读完后觉得意犹未尽,又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我。她对我说: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平平无奇,甚至于带点日式小说那种小清新的感觉,但越看越觉得触目惊心,就像孩童用最天真的话语说出最恶毒的诅咒一般,有种天然的恐怖感。
书名为《楢山节考》,意思是书中提到的村子里的老人年老后都要去楢山,而在此过程中,将要上山的人家会摆宴设酒,共同庆祝即将来临的神赐。
这大略看起来仿佛是一个美好的习俗,实则不然,因为在后半段你将会看到,楢山是一个上去以后就不能再下来的地方。山路陡峭狭窄,大雪深至腰际,乌鸦在上空盘旋,就等着上楢山的人死去后啄食其血肉。上楢山的人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有的甚至还会被饿急了的野兽分食。
这是一段流传已久的习俗,一代一代的村民将他们的祖父母、父母背上楢山,又被自己的子女以同样的方式传承下去,这是在农业文明社会时期贵壮贱老的一种民俗。
书中最为恐怖的地方还不是这种弃老习俗,而是对这种习俗的高度赞扬。文中有提早把自己老母亲背上楢山的人,这个人还被村中孩童编成歌谣传颂,村里大家也是交口称赞,就好比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被载入史册,而对于人性未泯的子女和对于生命有着渴求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酷刑。
书中阿玲作为一个老人,在本该上楢山的年纪却耳聪目明,牙也咬得动坚硬的东西,这在现代社会看来是一个长寿有福的老人,但在村里的人看来,仿佛就是十恶不赦的象征,村里的人会因为她有一口好牙而觉得她肯定很贪吃,浪费了很多食物。在他们看来,对于一名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却还有着一口好牙、吃得香吃得下的老人来说,这就是一种犯罪。在村里的孩童编造嘲笑阿玲牙齿的歌曲后,阿玲感到了羞愧,自己的健康看起来十分讽刺,于是阿玲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去解决——用石头将自己的门牙一下下敲击。最终敲得自己满口鲜血,头晕眼花也没敲下来几颗牙。辰平作为阿玲的儿子,人性未泯,每次阿玲喊辰平选一个日子背自己上楢山时,辰平总会以各种理由推迟。阿玲在看到自己儿子这份隐藏的孝意时,总会有一丝欣慰,但看到有这么好的儿子,阿玲觉得自己更不能拖累他,于是上楢山的愿望就更强烈了。
最后上楢山提上日程是因为阿玲家迎来了第四代,第四代孙辈的到来让辰平没有了理由,也让村里人有了更多谈资——第四代都出来了,还没有上楢山是非常不懂事的表现,于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阿玲将家中的好东西拿出来盛情款待大家,大家都在交口称赞阿玲真是一个了不得的祖母,这顿盛宴就成了阿玲的赴死宴,是生命结束前的狂欢,有种荒诞却又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最后,辰平背着年迈的阿玲上了楢山,阿玲平静地坐在雪地念佛,而辰平一步三回头的告诉母亲下雪了,阿玲也只是平静地摆手让儿子快走。作为对比的是一起上楢山的阿又的儿子正在将阿又五花大绑地准备推下山崖,因为阿又不肯安稳地待在楢山上等死。最白的雪地衬着人性的恶,这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明明一滴血都没有,也还是让人感到了毛骨悚然。
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已经展现出了与动物截然不同的一些特征,比如说情感,这是我们应该对漫长发展史所做出的反思,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批判。
编辑:吴 璟
一审:陈尔进
二审:聂大群
三审:汪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