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家庭是我们生的两大中心,工作日一心围着工作转,周末节假日就围着家庭打转。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从来都不可能让人事事顺遂,称心如意。正因如此,才不至让人感觉生活无聊。纵然生活之大小事无比琐碎,总有那么一些时间让人无比清闲。譬如,假日里孩子被老父母带回老家,家里就只剩自己。
与此书结缘,源于难得的闲暇时光。妻子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凡有事相求时必敬称其“龙老师”。家中的书架上,除了几本与我工作相关的以外,其他都是龙老师的书。架上有中学教材,古典名著,畅销书,和不少她读研期间的一些学术类书籍。闲着没事,就瞟了一眼书架,有无意中看到一本素色封面的书,封面上除了书名《我们仨》以外别无其他。我不由得被它的简洁纯净吸引,于是取来窝沙发里一页页阅读起来。《我们仨》是杨绛女士92岁时写下的回忆性散文,在这本书中,杨绛以温暖而沉重的语气讲述了她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相爱相失,快乐与痛苦并存的生活经历。
《小妇人》写到:“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风霜而愈益温厚。”92岁高龄的杨绛,在《我们仨》中以明快的语言讲述了女儿钱瑗出生和成长时的喜乐;以沉重温润的笔触叙述了“文革”对当时身为大学教授的钱钟书的戕害以及当时恐怖压抑的社会环境带给人们的恐惧和不安;以隐忍而沉痛的语气叙述了丈夫和女儿的离世。到底眼睛要流多少泪水,才能在写作至亲至爱之人离世时不让泪水模糊了双眼;到底内心要经历多少的磨难,才能在讲述家人遭受灾难时克制得住自己;到底要流多少泪和饱经多少风霜,才能将自己曾经的漫天愤怒与悲痛欲绝化为如今的平和温润!92岁的杨绛女士,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革,经历了亲人的离世,而《我们仨》却是一本温润的书籍,作者将深沉的情感寓于沉静的笔触下。
而立之年的自己,有幸生在太平盛世,有份安稳的工作,有着幸福温暖的家庭,过着平凡又踏实的小日子。相较于叙利亚,阿富汗的人民,我生活的祖国和平安定;相较于十几二十岁的青年,而立之年的我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相较于身患疾病的人来说,我身心健康;相较于行将就木的老人来说,我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相较于鳏寡孤独来说,我家庭幸福和美。杨绛女士经历了那么多,她依然内心向阳,温润如玉。而我,遇到的无非都是生活中零碎的鸡毛蒜皮,我有什么理由沮丧和烦闷?
无论是至亲的父母兄弟,还是至爱的妻子儿女,我们终将有离别之时。所剩时光有限,何不大度从容,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多一分理解,多一丝宽容。工作再烦琐沉重,也终有解决之法和退休卸任之时,何不让心扬帆起航,轻松愉快地生活。心若向阳,无畏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