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了解怎么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孔子认为“乐之”最好,乐之者境界最高,这从他对颜回的态度也可以看得出来,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圣人讲的话本来是不应该被质疑的。但是读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我竟然胆大包天的起了质疑圣人的心思——年轻人应该做好之者。
喜爱学习和以学习为乐初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端倪。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各家学派粉墨登场,最为著名的就是儒墨道法。在政治上,儒家说:要施仁政,行王道。墨家说:要兼爱非攻尚贤。道家说:要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说:要以法治国富国强兵。除了法家,其他学派治国施政的理念在战国时代的政治舞台上并不亮眼。这很好理解,在分崩离析,战火纷飞的战国,儒墨道三家的政治思想根本行不通。而行不通的原因是:他们不为国家谋功利,不为君主谋功利,当然也不为自己谋功利,而法家正好相反,他们就要谋功利,功利符合时代大势,和统治者一拍即合。
宋代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宋代的施政纲领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条——重文抑武。赵恒写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简而言之——只要男儿肯读书,不怕十年寒窗苦读,只要一朝金榜题名,那么票子房子车子女人你就都有了。赵恒是谁?是宋朝皇帝,他讲的话是金口玉言。于是年轻人们对四书五经趋之若鹜,这种趋之若鹜的动力就是皇帝许诺给他们的票子房子车子女人。
我们村有一个贫困户叫水生,水生人高马大手脚健全,却靠国家的救济过日子。水生痴迷钓鱼,他经常在河边一坐就是三五天,如果不是遇到暴雨、大风、雪凝等极端天气,水生一般不回家,他那顶缝缝补补的帐篷才是他的家,他父亲留给他的那栋风雨飘摇的老房子只是他的仓库。水生一点也不吃鱼,钓不钓得到鱼他根本不在乎,在同一条河上的钓者中,水生最专注最执着,但钓到的鱼往往最少。有时候运气好,他会有一些收获,在回家路上遇见寨邻,水生都会大方的把钓到的鱼送给对方。
水生有个弟弟叫胡林,胡林很了不起,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县卫生局上班,胡林挣脱的农业的镣铐,一时间成为村里的风云人物,被老人夸奖,被同龄人羡慕,被孩子们学习。过了两三年,胡林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把铁饭碗扔了,回到村里面养猪,胡林说:他不喜欢体制里面墨守成规的生活,他喜欢养殖,他研究过我们村的气候和水质,特别适合养猪。他一头扎进猪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胡林说:没人比我更了解猪。胡林养的肉猪又大又肥,种猪产量高,质量好,在第二年,胡林就赚了五十万。胡林说:上班一年挣多少钱,你看看我,现在一年挣多少钱。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朴素自然冲和平淡,是一种闲云野鹤,与世无争的状态。以读书为乐,但不求甚解,不带功利,没有目的。他是乐之者。
宋濂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年轻的宋濂想要“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他是好之者。
所以,端倪在于,好之者带功利,有目的,乐之者不带功利,没有目的,诸葛亮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常常以管乐自比,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那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后来他一门心思想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假如没有目标,每天拉弓的意义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