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推出“中国路”系列节目,开篇聚焦贵州,以《“桥”见贵州》为题,介绍万桥飞架,让天堑变通途,助力贵州跑出“加速度”。观看节目视频后,我深受震撼,不由得想起了每次自己回家的“路”。
我家所在的小村庄四面环山,有一条小溪沿着山脚从村子中间流过,还有清水江(长江支流沅江上流河段)也从家门前流过,美则美矣,但小时候交通不便,去赶场或者上学要么坐船要么走路,当地经济发展也非常缓慢,好在这些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奋斗,更离不开每个公路人的付出,修通了自然村组硬化路,也在乡镇上架起了很多座桥,打通了乡村振兴致富路,小村旧貌换新颜。
路与桥的变迁,乡村变通达。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我记忆中上小学的路是一条蜿蜒小路,是大家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读初中时,我们村周围有了一些小土路,两边布满杂草石块儿,晴天汽车一过或风一吹,尘土飞扬,下雨天就更惨了,土路泥泞不堪,汽车不小心陷到泥坑里,人们就得下车把车推出来,弄得大家一身泥水,狼狈不堪,那时的我一提到回家就头痛;我读大学时,回家发现不但各乡镇之间修成了柏油马路,连各村之间也修了“村村通”水泥路,“这路虽然比柏油路窄,但是一点不比柏油路逊”。村民们骑着摩托车、开着小卡车、机动三轮车,把一车车的山货运出去,又把家电搬进家,村里盖起了一座座小楼房,生活越来越好,打工的人过年回家,路上都是小汽车,看着热闹兴旺极了。
家乡的桥也是数不胜数,清水江流经的那条县级公路,几乎每个乡镇都修有一座大桥,县级公路沿线还有大大小小的很多桥梁,平时是,小桥流水人家,一下雨,就是滔滔两岸相望。听奶奶说起,清水江最严重的一次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在1970年5月,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沿江多数房屋被冲毁,200多亩农田无法恢复。后来人们就把桥修在了更高的地方,在镇上也修了一座横跨两岸的大桥,县级公路,终于畅通无阻,终于实现了从山的这边到山的那边,现在回家汽车可以直接开进老家的院子里。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回家的“路”的变化,几十年的变迁,几代人的努力,让我的父辈们在中晚年赶上了,过上了他们喜欢的生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天堑变通途,这是他们的幸福,更是在外的我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