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算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而撰写的十四篇文章。这本小册子指出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并带我们认识了这个乡土社会的面貌。
读这本书,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社会,搞明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习俗和观念认知原来都有其深刻的根源和内在逻辑。费孝通先生以“乡土本色”告诉我们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例如,我们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在土里播种种子,希望长出点什么,且不说费孝通先生在文中举例中国人在草原(适宜放牧)和寒冷的西伯利亚依旧锄地播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找些泥土种些花花草草,一得便利,还会种些草莓、番茄、玉米之类的,显然这些产出并不一定能满足一日三餐,但中国人就是乐此不疲。这确实说明,和泥土分不开,是写进我们中国人基因里的东西,乡土本色就是我们中国人最主要的本色。
以乡土本色为基因,铸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根基,形成了我们不同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农业文明。我想透过这一点,应是能启示我们正确地看待以及理解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费孝通先生还通过“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血缘和地缘”等文章给我们分析了中国如何是一个人情社会,如何维持基层社会体系的有效运转,等等。较为有趣的是,费孝通先生还通过一些对比,来揭示中国社会独有的特征。例如,他在文中讲到,欧美人讲带家人一起,那最多一定是丈夫、妻子和孩子,在中国带家人一起,那可能就要包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甚至伯父、叔父、堂兄堂弟等等。你可能要抨击中国社会的封建、落后,或者其他的什么,但是读了这本书,我们就会这样看,这种差别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刻在基因里的传统和我们几千年来的文明不同而已。
关于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经典的分析论述,读者可细细读来。在这本小册子的序言里,费孝通先生讲到,他写这本小册子不是对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出的一些概念。这一点,让我感受较深,对我而言,《乡土中国》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活在每一片土地上的人类,一定是深受这片土地的哺育、滋养,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文化、观念、行为、习惯,等等,这种哺育和影响也必然是独一无二的。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中国流传的两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虽然《乡土中国》这本书初版距今已有70余年的时间,这一期间,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其中所揭示的概念和道理,至今依然适用。当今的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倒退、国际形势动荡冲突加剧,等等,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形,我们或许会觉得有些困惑、担忧,越是如此,越应多品读《乡土中国》这样的书籍,让我们能在纷乱之中保持一定的清醒,能更加坚定民族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地将身边的现象放在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来进行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