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文字的力量有时候就是这样,仅读完开篇这句话,我就被打动了。无论周边的环境多么喧闹拥挤嘈杂,只要我翻开它,内心就变得平静,仿佛一瞬间就骑在了驯鹿身上,置身于森林、清风、流水、落叶之中。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写活了一群有血有肉、沧桑饱满,极具生气的鄂温克人。故事的情节相连,环环紧扣,密不可分,每一位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共生,他们相互交融,息息相关,虽然一时间改变不了什么,但却为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伏笔。不知何时,这里曾经种下的一粒种子,会在生活的雨露下扎根、发芽,会在变幻的时空中破土、生长。他们主宰着自己的命运,但也受时代的影响。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我想读到的一切。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爱情,关于亲情……我震撼于这个少数民族天生的故事感、神秘感和信念感;我沉醉于这个地域环境下的山川、河流、树木和生灵。
关于生命,“我”从孩童时代到两次婚姻再到耄耋之时,明明经历了无数次离别和死亡的灰暗时刻,但脑海中浮现的却总是那些五彩斑斓的瞬间。在她的叙述里,你会感觉到这个民族文化背后,对于世间一切的强大包容。无论发生了什么,接受它才是最大的智慧。
关于自然,他们敬畏,他们顺应,他们用生命去爱护,而山川湖海、清风流水、日月星辰也给了他们最大的馈赠。失去鹿崽的母鹿、林克死后刨地的伊兰、达西的奥木列、充满神秘的萨满力量……都告诉我们,万物皆有灵,人与自然最应该双向奔赴。
关于亲情,包容和理解或许是永恒的课题。作者对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整个乌力楞每一次大迁徙、每一次遭遇天灾都是共同面对,让人感受到的是大家庭的温暖。我想,这种情感纽带正是鄂温克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中能够坚持下来的重要力量。
关于爱情,“我”无疑是幸运的、幸福的,而妮浩的爱情却是凄美而伟大的。“身为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在她身上我看见了最坚韧最强大的女性力量。她们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基础上的,是双方共同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本书和心理学并无关系,但是却能治愈处于低谷期的心灵。难怪董宇辉会说“读它治好了我多年的精神内耗”。《额尔古纳河右岸》真的有这种魔力,愿它也能成为你们的精神避难所,疗愈你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