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近日阅读了一本与历史有关的小说,这是一本非纪实类历史小说,以史料中有详细记载的六桩大明时期地方诉讼案件的官方文献为背景,加上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对其重塑、再造,最终以现代人的视角为读者带来了一部富有趣味、饱含哲理的历史小说。
随手翻过一页,便是万古前尘。历史给予人类的财富,是经验教训,是智慧结晶,更是心灵的启迪和前行的灯塔。在一桩桩明代诉讼案中,我们可以从案卷所记的审案经过、涉案人员关系网、审判结果、翻案等,窥见一个由无数底层百姓和基层官吏为细胞组成的“市井大明”跃然于纸上,生动鲜活的展示在读者面前,也给了已经习惯从上帝视角看待历史的我们一个从百姓生活细枝末节的案件中自下而上观察和分析明朝官员更迭和社会演变的机会。
“学霸必须死“的《徽州丝绢案》,是本书的第一案,作者以学霸的视角为大家揭开了封建王朝苛捐杂税和地方政务的神秘面纱,讲述了明代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一位叫帅嘉谟的学霸,在用税赋粮册练习演算习题的过程中发现因税赋统计漏洞导致原本需徽州府辖下六县均摊的丝绢税竟独由歙县一家背负达200年之久,案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审理过程中又因牵连周边其余五县利益,演变为六县官民大乱斗的混乱局面。由此不难让人联想到,数千年前封建王朝通过巧立名目给人民群众设置了多少本不应该存在的苛捐杂税项目,让百姓背负着沉重的担子前行,成为六县暴乱的源头。在本案中,不同地域背景、行政层级的官员展现了不一样的行事风格和处理方式,也十分令人感慨,究竟如何治理一方水土,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大明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侧重于明代的户籍制度的演变,《彭县小吏舞弊案》介绍了明代嘉靖年间基层公务员官、吏、徭役的官吏体系如何变相配合贪腐舞弊的故事,而《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则用寥寥数笔记载了一则牵扯到大明高层党派政敌对立的案件纠纷,大名鼎鼎的薛瑄带领大理寺对抗制造“土木堡之变”的大太监王振领导的锦衣卫集团的故事,每一个案件都给人以深思,也带领读者更加了解大明王朝的风土人情、官吏管理、疆域治理等,增长了个人的历史知识积累,也不断让人对照现实加强反思。
用显微镜的视角看大明,看的是群生百象,悟的是人生哲理,将学到的东西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修好个人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