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贵阳公路管理局建设的G320线花鱼洞大桥一举夺得第39届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Gustav Lindenthal Medal)。据悉,花鱼洞大桥是国内国省干线上首座荣获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的大桥,且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组成的改建团队均由贵州本土团队组成,以“水源零污染、景区零干扰、废料再利用、景观新地标”为目标,在实用性、技术创新、美学价值、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度及其公众参与度等取得重要突破,成功以“小桥”斩获“大奖”,成为了“世界桥梁博物馆”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对此,4月12日,省公路局组织人民网、新华社、中国交通报、中国公路、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劳动时报、贵阳电视台等媒体记者深入贵州首座“提篮”式花鱼洞大桥开展主题采访,聚焦花鱼洞大桥喜获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背后的故事。
采访过程
四月阳光明媚,伴随着微风轻抚,红枫湖湖面波光粼粼,贵州交通建设缩影的三座桥梁分别横跨于红枫湖碧波之上。在贵州首座“提篮”式公路桥梁的花鱼洞大桥旁,采访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面对在国内国省干线上首座获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大奖的花鱼洞大桥,采访团记者们兴趣盎然,一路走、一路记、一路拍。与贵阳公路管理局、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贵州桥梁集团、省交通建设咨询监理单位相关人员等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花鱼洞大桥改建工程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
“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花鱼洞大桥改建过程中的9项国家专利和2项省部级工法是哪些吗?”
“您觉得采用‘旧桥建新拱、新拱拆旧桥’的建设方法,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作为此项目的主要参与者,花鱼洞大桥能获此殊荣,您有何感想?”
采访过程中,采访团记者对花鱼洞大桥改建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对花鱼洞大桥团队精心组织、精细管理、精准施工进行深入报道;对贵州山区峡谷桥梁“小而精”建设方面达到了一个世界认可的全新高度称道不绝!
采访团记者纷纷通过文字、视频和图片等方式,利用新媒体、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和直播等平台,多手段、多渠道、多平台向社会大众传递出这一令贵州人骄傲的成绩!
近年来,贵州公路人众志成城、奋发拼搏,匠心独具,不断在黔贵大地上铺筑出一条条"畅安舒美"路,在天堑沟壑中搭建起一座座巍峨大桥,接续描绘着一幅幅路桥发展的宏伟蓝图,不断书写着贵州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采访花鱼洞大桥项目建设部副主任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