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凯里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记忆中的变迁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从以前的泥泞颠簸到现在畅安舒美,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对比起昔日和现今的公路,1983年便开始从事养护工作的舒中吉感慨不已。

道班情缘,公路养护

从没有想过与道班结下不解之缘,不知道道班是做什么的,激动的心情只想投入到工作中去。刚参加公路养护工作那会儿,都是自带被子、木床、箱子、水壶等,来到深山公路边写有“养好公路,保障畅通”一层简易的土坯房。

1991年12月底,我们20个不同层次招聘而来的工人,分到不同的道班,有近有远,是我们落脚栖息养路之地。

“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黄老班长第一天对我说的一句话。上班接触的是方铲、十字镐、竹扫把等养护工具,运输工具是手摇拖拉机,上砂石、补坑槽、撒花泥、清水沟、打(铲)路肩、铺路面、修剪边坡长草等公路养护生产任务,全靠体力劳动,在山区公路每天早出晚归。与我们这些未经历过“苦工”的人来说,貌似不相干。没能够展示自我,而是每天跟着那拖拉机上班下班,干着苦力。新来的同事情绪低落,这跟农民扛着锄头下田干活有何区别,“希望和梦想何时实现?”自言自语,不知和谁诉苦。

道班男女工最少有五、六个,有的十来个。生活单调、乏味,吃和用的,每周回家带着归来,或到偏远的乡镇买。我们管养的路都是砂石路,路窄弯多坡急,道路崎岖不平。晴天穿着桔红色的衣服在深山老林的公路上撒花泥、修剪边坡、清水沟的养护生产工作,下班回来一身灰一身汗;雨天戴着斗笠铲路肩、补坑槽、上砂石、铺路面等养护生产任务,回到道班自己房间,已湿了一身;到了冬天,上砂拉到坡徒路滑的地方倒,用于道路凝冻防滑,让打滑难行的车辆通过。不管怎样,只要遇到大雨,所做的工作都会前功尽弃,就得慢慢去恢复,清堆积物,清坍方,保持公路安全畅通。

有次,因不带手套,手都被磨出水泡,两三天换一次手套。一个星期下来,手套也不知换了多少双。多少风雨,多少苦累,在坚持中走过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水。”工作就这样沉甸甸地重复着。时光流逝,砂石路面时代一去不复返,养护设备也越来越机械化,上下班养护车接送,工作环境大有改善。

沙土路不在,美丽公路展新颜

记忆中的邦三线、坪从线及星展线都变了样,取而代之的都是畅安舒美路。特别是正在扩建改造中的G242国道,天柱至黎平公路,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保障公路质量关,建立与现代工程管理相适应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体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实际行动精心打造品质化工程,设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风土人情等,一条“畅、安、舒、美”的公路将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偏远的道班到“花园式”养护站

记忆中的道班房,都是远离村寨,几间低矮的小平房,每逢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屋外是狂风骤雨,屋内就是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就是这样的房间,都是几个人合住一间。光阴荏苒,通过一代代公路人的艰辛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班从过去的几人合住一间到有客厅、卧室、独立的卫生间的改变,把远离集镇的道班搬离到离县城较近的地方,建起了三至四层的“花园小别墅”,学习室、会议室,电脑、空调、宽带一应俱全,职工还分到了集资房,住进职工小区。道班,成了历史的记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从低矮的土砖道班房到花园式的、有规范化管理的养护站,方便了职工住宿就餐学习,养路工通讯用上了手机,工作用上了电脑,通过上互联网互相交流学习;瓦房的养护工区到花园式的商品集资房,解决了职工看病难、生活难、子女上学就业难等问题;简陋的办公楼演变到有电脑现代办公管理模式,进行互联网查询、平台交流学习。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实行精细化养护后,修补坑槽用上了铣刨机、灌缝机、切割机等,职工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养路也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如今公路护栏保洁用上了“旋风”清洗车,土路肩成了浆砌路肩,除草也用上了割草机,保洁路面用上了吹风机,人机合力全方位清扫路面。通过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艰辛努力和默默的坚守,公路养护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沥青混凝土公路不再是砂石路,机械化代替苦力,农村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从半机械化到全机械化,我们再也不用靠出苦力来修路、护路。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职工上下班都要回家自己动手下厨,食堂的开放,为职工节约了开支和时间,减轻了劳力,下乡出差、开会学习提供了吃住的难题;以前没有羽毛球场,“职工之家”房屋破旧,职工在学习、身体方面缺乏知识和健康,“职工之家”和羽毛球场的建设投入使用,给职工的身心健康注入了活力。

公路的发展,助力乡村脱贫致富

2017年,天柱县已全面完成村村通公路,截至2019年6月,完成脱贫攻坚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669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00%,惠及全县372个村民组近10万人,全面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的目标,以及保障饮水安全、完善电讯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至2018年,S310、S311线省道公路完成油路改造(过境线)51.515公里,G242国道改扩建工程完成14.8公里,已纳入养护管理。公路的建设发展,带动人们致富的有效途径,给周边的旅游开发和农产品带来了销量,也给农民带来了增收入,也给贫困山区脱贫摘帽稳定了道路,有力的促进当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见证了这些成果及发展,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道路上,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