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凯里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回忆父亲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我的父亲是黄平公路管理段的一名养路工,他1952年参加工作,1982年退休,三十年如一日勤恳耕耘公路养护。去年10月父亲突发脑溢血,经过35天的治疗抢救,最后还是离我们而去。他虽然不在了,但他的谆谆教诲仍然还回响在我的耳边。

父亲小时候家里穷,只读过一年级便辍学了,当过理发店学徒,只管饭不给工钱,后来为了能养活自己他报名加入黄平养护段道班,成为一名养路工。从前的道班工作十分辛苦,养护的全部是泥结碎石路面,在主要依靠人力养路的年代,马车是最好的运输工具,一个道班十来个人养护十几公里泥路。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工作一直都是认真负责,在上班的30年中,当了20年的班长,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当时黄平段管辖的十几个道班,哪个道班的工作做得不好,总是首先想到把父亲调过去任班长,因此,在我的印象中我家经常搬家,那年代道班班长是干活的领头人,只有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工作安排周密妥当,其他同志才能服你。父亲对工作要求严格,他的习惯是每天带着闹钟上班,放在工地上,不到下班时间不能收工回家。有些活跃的“偷懒分子”趁父亲去上厕所,把闹钟拨快一小时,这样才能提前下班。后来父亲克服经济拮据,攒钱买了一块手表带在身上,才避免了提前收工。记忆中我家住的道班离黄平县城有十几公里,我六岁时与父亲坐马车去县城赶集,买了两个馒头吃,高高兴兴回到家已十分疲倦,就在灶边睡着了,醒来已是第二天清晨,父母亲都上班去了。父母不在家的早晨总是很漫长,我肚子饿得咕咕响个不停,坐在横坡小学旁边的大石头上,遥望父母亲上班的方向,心想他们还有多久才下班呢。

父亲是个热心肠的人,同事家里有大小事都热心去帮忙,单位有什么事也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据父亲回忆有一年汛期河里涨水,同事马叔叔不慎跌入河中,他不会游泳,才掉进去就被大水冲了几十米远,父亲听见呼救,不顾个人安危便一头扎进河里,最后将落水同事救起。因为有理发的手艺,记忆中我几个兄弟的头发都是父亲剪的,除此之外父亲还帮助道班同事的孩子理发。父亲一生不饮酒,年轻时抽烟,年龄大了也慢慢戒了,最大的爱好是当厨师。平时家里的饭菜都是父亲下厨,单位同事街坊邻里但凡有红白喜事,经常请父亲去当厨师,一直做到近六十岁身体条件不允许了,方才放下大勺。每次当酒席大厨都是父亲的快乐时光,哪家做了多少桌酒席,菜品如何,是他与街坊聊天少不了的话题。

父亲一生勤劳,道班工作辛苦,工资不高,为了补贴生活,他把道班附近的荒坡开垦出来种蔬菜、玉米,每年带动道班职工集体养两头猪,在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过年杀猪的那几天是道班职工最高兴的时候。父亲还是个发明家,他把猪尿泡用炭灰硝化后,制作成气球,足够我们这些小孩玩上十几天。

七岁那年,我与三哥同时患上伤寒,道班地处边远,附近乡村医疗条件差,诊断不出,只按普通的感冒治疗,直到三哥病得站不起来,父母亲才背着三哥到县医院抢救,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我永远地失去了十一岁的三哥。我在家当时也病得不轻,父亲的同事沈叔看到我的情况,到附近的横坡林场请求护林员用拖拉机送我到县医院,经过十多天的抢救治疗才病愈出院。我四哥三岁时因患流行性脑膜炎,影响了听力,父亲带他到铜仁、贵阳医治,虽然有些好转,但最终还是成了聋哑人,这是父亲永远的伤痛,他每次与我谈及此事,他总是懊悔不已,再三嘱托我在他生后照顾好四哥的生活。

父亲年轻时因工作需要,经常到各个道班帮助完成紧急工作任务,驻地居住条件差,地面返潮,长期打地铺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右腿肌肉严重萎缩,落下终身残疾,于1982年退休。当时我正在读高中,按政策我可以顶替父亲的岗位当一名养路工,父亲觉得他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不想让我像他一样,坚持叫我多读几年书,不同意我接班。高中毕业我考上了贵州省交通学校道桥专业学习,毕业分配填写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公路养护段。后来我分配到了麻江公路养段上班,平时工作忙,交通不方便,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见上父亲一面。在一起时父亲常常谈起他年轻时上班的故事,同时也不忘叮嘱:你在单位管理工程施工,肯定会面临一些诱惑,你一定要站稳立场,不能贪污单位的钱,也不能要施工老板的钱,如果钱不够用,向家里说一声。父亲与街坊邻居闲聊时,最令他自豪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都靠自己的努力有了一份工作,不啃老,平平安安地生活,也没有做过违法乱纪的事。

父亲退休后,为了让患残疾的四哥有事做,靠劳动养活自己,改善家里的生活,带四哥做了二十多年的面条和米粉加工,直至自己身体状况不允许。近几年,父亲明显苍老了许多,患有高血压,吃药控制,每次谈起后事,他总说人都有死的那一天,与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很多都走了,像他这样高龄活着的人不多了,如果病情恶化,不要抢救治疗,死后火化,后事从简,还把多年前准备的棺材卖了,不想给亲朋好友添麻烦。

我读小学时,总觉得父母没什么文化,家里条件不如其他同学。到了初中,我看到许多农村来的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也改变我的人生观,让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去奋斗获得,苦难是一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小时候,总觉得父母管束自己太多,向往读书毕业后可以到外地去工作。工作多年以后,才感到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节假日回家住上几天就走。父母身体不舒服往往自己悄悄去治疗,从来不愿告诉我,怕影响我的工作。现在,父亲虽然不在了,但他留给我的是一生勤劳、正直、乐观的形象,愿你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痛苦,来生再做你的儿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