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山乃黔省一名山也”,这是南泉山的历史名头。
南泉山坐落黎平县城南部,据说因山腰左侧有一泉,泉水清冽,四季长流,明朝初年就泉取名“南泉山”。我曾到过南泉山三次。
前年,大约在秋季,有晚因公住南泉山广场旁的一家酒店。次日,醒的较早,躺在床上难受,就寻思出去转转。我出酒店后左转,不到两百米就到了一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个大牌坊,古色古气的,特别显眼,上书“南泉公园”四个鎏金大字。牌坊下方横陈着一块大石头,石头后背刻着一篇《南泉山赋》。赋的内容我已记不大清楚,约莫是记述南泉山公园建设的历史渊源。
由牌坊进入,我一个劲往上走,爬上一段阶梯,走过一段水泥上坡,便又来到一个小广场。广场另一头连着上山的阶梯,阶梯旁立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帜,旗帜下面刻着《七律·长征》,毛主席的字体,狂放不羁,大气磅礴。我沿着阶梯向上,一路苍松翠柏,偶然于转折处凸出一座六角亭,环境清幽古朴,是一处紧邻热闹场的好去处。
沿阶梯大约爬了十多分钟,就到了山顶。山顶是革命烈士陵园,正中耸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陵园右侧有一拱门,拱门外是鹅暖石铺就的小道,小道两旁尽是参天古树。小道通往哪里?那天我还有事要办,不便前往探查,就原路下山了。在山脚处那面红色旗帜后面,我发现有一道白色的门,门的后面有石板小径与山相连,不知通往何处。
匆匆的上山,匆匆的下山,这一次我对南泉山没有多深的印象。下山后,朋友问我清早去了哪里,我提了那座山。他问我有没看到一座庙,看到石龙吐水,我茫然的摇摇头。朋友的问题滋生了我的好奇心,我记下了这座山,南泉山。
去年夏季,我又在某个早晨重新登上南泉山。我一口气爬到烈士陵园广场,从广场边上那道不显眼的门进入,一直往里探寻。禅字石栏,碎石子路,山林幽幽,连鸟叫声都少听得见。我顺着石径小道拐过一道弯后,眼里便有了一座亭。亭的右后边凸出一个独角的龙头,龙嘴里汩汩流淌着泉水。龙头上方倒扣着两个塑料水瓢,一黄一红。我向龙首拜了一拜,借瓢舀了一口水吃,泉水清冽可口。吃完水,我又继续向前,不多远,朋友说的那座庙出现了。庙宇依山势而建,木质结构,规模不大,但由下而上望,四周林深树密,而庙宇仿佛老僧入定,颇显得几分超然物外。我没有进庙,我不大习惯拜庙,在庙门外逗留驻足了些许时间,我又沿着庙宇的院墙走了半圈。庙宇下方的石台上有一座转轮藏,另一边有一座巨大的金色弥勒佛,后来听说是请自铜仁的梵净山。我礼节性的双手合十而下,起身沿着小路继续前进。
石阶一直向下,我料想一定是下山的路,只是不知下到何处。那天我时间富裕,想着走的哪算哪。石阶弯弯曲曲延伸着,间或传来山外的一些声音,可我的心安静极了。我本以为要走很长时间,哪知过了一处菜地转眼我就回到了那面红色的旗帜旁。原来那道门是另一条路的所在。
这次下来,我记住了亭,记住了独角龙首,记住了庙宇。我想着这么一处好地方不应该籍籍无名,便四处找起它的资料来。南泉山果然有秘密,那龙、那亭、那庙宇都大有来历。
那亭名叫蛟龙亭,与明末何腾蛟有关。何腾蛟曾在寺庙的第三层天香阁读书,那里有他蘸墨吃棕的故事。若是对黎平的历史人物或明末历史有些许了解,何腾蛟应该是不陌生的。何腾蛟,字云从,是明末黎平府人,做过南明小朝廷的武英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他对南明朝廷的延续发挥过重要作用。何腾蛟算是英雄,但历史中英雄的结局大都很惨烈,何腾蛟也是如此。何腾蛟在湖广扛起反清大旗,一度声势浩大。但声势起的快,去的也迅速,不到一年,何腾蛟在湖南湘潭被清军俘获并处死。观其一生,少时刻苦求学,壮时报效国家,虽然事业有自误成分,但何腾蛟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应该被后来者铭记。清代张廷玉领衔编撰的《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崎岖为难之中,介然以坚贞自守”,想来应是客观公正的。
对南泉山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想再去实地游览。机会在去年十二月份来临了。
我依旧是在某日天一亮上的山,彼次我走的很仔细。我一路数着上山石阶的坎数,留心观察着两旁的林木,那石阶、那林木瞬时雅致起来。
来到陵园广场,我知道了长眠于此的烈士是红军长征时期和建国后剿匪作战中牺牲的一百多位英雄。人民英雄,理当永垂不朽。
到了蛟龙亭,对着那不眠不休吐水的石龙,我眼内好像跳动起来。一个少年,在某个黄昏,读完书后下山回家。少年在路上蹦蹦跳跳,突然路中窜出一条大蛇,大蛇挡住去路。少年面不改色,甚至视而不见,准备举足跨过大蛇。大蛇看出没有恐吓成功,一计不成便猛地腾起身子弯成一道拱门,口吐人言道,“少年郎,莫骄狂,委身腹下过,留尔小命。”少年怡然不惧,挺身而答,“云从何人?云从龙,焉能屈身于虫,你若知趣,速速让出路来。”大蛇被少年的气势震住,钻入树丛而去。待少年返回山上时,大蛇似有不甘,又拦住少年挑衅。这次少年直接从篮子里拿笔向蛇头脑门心点去,并口占一绝,“一点一千年,十点万万年,永世不翻身,长年土内眠。”刹那间,大蛇全身鳞片变得漆黑,化作石龙藏于山腰,仅露出一独角龙头。当龙头落定,龙嘴张开了,一泓清泉落下,竟永不断歇。
大蛇化龙算是福,从此禁锢于此也是祸,那是福是祸?龙头口吐清甜从未停止,是不是大蛇认为那一笔是点化愚顽而涌泉相报呢?
微风轻拂,我回过神来,龙眼似乎转溜了一下。我拜了一拜,转身离去。
再次来到寺庙门口,看到墙上张贴的功德与利益关联的海报,我停下来发呆。南泉寺是明初建立的,属于禅宗临济宗枝系,对于这个寺庙的教义我们知道多少了?
寺庙断不全是用作烧香祈愿的,它是有其精神与内核的。禅宗讲究见性成佛,讲究“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认为众生即是佛,如要觉悟解脱,应该回归自身,以心地法门为用功的地方,不被一切境缘所执、所惑。那求佛就是求自己,自己不成佛,求佛何用?如果靠烧香、点灯或给寺庙捐款就能与佛心意相通,就能求得佛的福佑,那佛还能是佛吗?那求得不是佛,而是魔,只有魔才与人做交易。所谓福报,即是德报,自己不修德,佛难道能凭空造一个福出来赐予?寺庙应是精神象征与精神寄托的场地,断不是各路神佛与众生利益置换的交易所。
我微微叹气,又暗笑自己怎能在神佛门前争辩这种是非,是非随人不随神佛。我掐掉胡思乱想,抬起头,认出了庙门上方的四个字“雅若祇园”。庙门左右两侧是一副对联,上联是马路车尘世路不知何处尽,下联是山花涧月禅心应自此中生。南泉山寺的香火很旺,前来此处祈愿的信徒这门前明晃晃的答案是否注意过?人的所欲所求怎么会有尽头,连佛都无法实现满足,所以佛开示众人应该于山花涧月中寻找答案所在,应该反求诸己,而不是假借神佛。试想,何腾蛟在这庙中读书多年,常伴各路神佛左右,且自己能吃苦又天资聪颖,但结局依旧是功业尽亡身死道消,难道是佛没有赐福于他?佛不爱人,惟人自爱;佛不助人,惟人自助。佛门宽广,惟人自渡。
想着这些,我竟不知不觉间走下山来。到了山底,回到广场,看时间也才过去一个多小时,南泉山并不高。不过转念一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泉山上仙灵众多,高不高又有什么关系呢?
南泉山能被古人评为名山,我觉得风景倒在其次。幽静秀美的自然风光在黔东南哪里没有,南泉山比之榕江的五榕与丹寨的龙泉更有其厚重与底蕴。
可以数一数,南泉山上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有奋争抗清的爱国情怀,有知恩善报的石龙,有淡泊自守的寺庙,有勇者无惧的热烈,有仁者无名的澹然。进与守相间其中,动与静浑然天成。如果没有这些,南泉山也就只是一处公园,只是城市边上的一处僻静地,热闹场外的一所幽静场,这样的山哪里没有呢?现如今,有钱有力的人愈多,有心有识的人愈少,攀爬于山林却不知山林的真知真味,流连于山林却不晓山林的真情真性,所以名山都是古人称道的那几所,今人宣扬开来的无一处。
我到过南泉山三次,一次比一次了解亲近。可以说,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是好奇,第三次是慕名。一而再再而三的辨别,南泉山确实担得起“黔省名山”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