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凯里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记忆中的年味儿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寒冬腊月,童年记忆中最让人期盼的节日莫过于过年,那红红火火的年,将寒冬中灰白的色调调和得绚丽多彩,让萧条沉寂的寒冬变得格外热闹喜庆。

腊月二十三,也称小年。白天要对家里进行大扫除,俗称“扫尘”,寓意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晚上,父母亲会用祭祀的小碟子装上糖果、瓜子花生、玉米粒和干稻草节(传说是给灶神骑的马准备的吃食),再摆上两个斟满米酒小酒杯,点上香和纸钱,以期冀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的善恶时,多替家人说说好话。摆放的贡品一般要到第二天才收走,小时候比较调皮,会和小伙伴们偷吃些瓜子花生和糖果,母亲总是告诫我们不准偷吃,说灶王爷会惩罚我们,今后脸上会时常花猫猫的,可我们依然抵挡不住糖果和瓜子的诱惑,偷偷拿些躲着父母吃。母亲发现后,一般都不会说我们,只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偷偷在我们脸上抹些灶灰,等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变成花脸猫了,我们自己着急又害怕,大人们则乐不可支,会成为好几天的笑话。

从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九,除了常规的一些习俗祭祀外,还会根据自己家的时间安排,准备过年的各种美食。杀年猪,灌香肠、熏腊肉、磨豆腐、打年糕、做黄糕粑、炒瓜子花生、购买糖果等等。母亲做的豆腐,是最受欢迎的美食。黄灿灿的豆子,经过浸泡、石磨、滤浆等步骤后,会变成云朵般絮状物,再经装框压实,就成了方方正正、白白嫩嫩的豆腐。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我可以喝到醇正浓香的豆浆,吃到软嫩爽口的豆花,也是相当幸福满足,母亲看着我们吃得欢,心里也是乐滋滋的。豆腐成型后,母亲还会做些血豆腐、霉豆腐之类的,剩下的可以用来做年夜饭。

年三十,这天是最忙碌的一天,贴门神、春联、窗花,挂年画,准备年夜饭,杀大红公鸡祭香火,煮猪头肉祭祀土地庙、谷仓、猪圈、牛圈等等,全家人一直忙到下午四五点。待年夜饭准备好后,要先进行祭祖,将做好的菜在堂屋的大方桌上摆放好,再摆上酒杯和筷子,先斟一遍酒,然后点上大红烛、香和纸钱,请过世的祖先们入座吃年夜饭,然后再斟两次酒,添三次饭。接下来全家人从老到少,轮流给祖先们磕头许愿,祈求来年祖先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等等。这样的祭祖流程要做两遍,一遍在堂屋内,一遍在堂屋外,父亲说里面是祭祀家里的祖先,外面是祭祀母亲家那边的祖先,以及不在家里过世的祖先。祭祀完毕后,点燃一大饼红彤彤的鞭炮,噼里啪啦的,甚是欢乐喜庆,待鞭炮燃尽,就可以开始年夜饭了。

年夜饭后,便开始守岁。喜欢喝酒聊天的大人们挨家挨户吃喝聊天;小孩们则拿着鞭炮到宽敞的地方放着玩,还有调皮点的拿鞭炮去田里炸鱼;大点的孩子就会围着火炉,吃着水果、瓜子、糖果等春晚,抑或玩点纸牌,谁输了贴纸条,画花脸等等,甚是有趣。直到午夜交正时,全家人都会到院子里点燃礼花,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年年岁岁有今朝,岁岁年年又不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加上工作后时间少,小时候过年的那一系列充满着仪式感的活动,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简化甚至略去,化作网络上一串串文字和记忆中的图片,仅供拜读和怀念。不知再过几十年,后辈们,是否还能亲身体验这些属于过年的民俗文化,是否能将这些仪式感满满的年味儿传承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