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凯里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重安江三朝桥的前世今生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S306线上的并列的重安江三朝桥

初夏的清水江上游左岸大支流———重安江,江水碧波荡漾向东流,群山处处葱葱郁郁,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它曾经是湘黔古驿道上的一处雄关和黔东的水陆要津,水运可以直达湖南洞庭湖。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对公路建设先辈的崇敬心情,寻找交通历史长河里留下的记忆和怀念,走进原湘黔公路(306省道被誉为“中国桥梁博物馆”的重安“三朝桥”。该桥位于黄平县重安镇老城区1公里处的重安江畔之上,是当地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之一,也是目前已知国内外仅有的一处分别在3个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桥梁,当地人称之为“三朝桥”,至今保存完好。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将采访“三朝桥”的奇闻一览如下:

闻一多先生铁索桥逸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湖南长沙,合并组成 “长沙临时大学”。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1938年初,闻一多等5位教授和240多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由湖南长沙沿湘黔滇公路步行到云南,全程约3500华里。

1938年2月20日。旅行团乘船离开长沙,过湘江,入洞庭,后转沅江。23日从益阳开始步行,26日到达常德。 旅行团3月13日进入贵州。15日到达镇远,3月20日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李继侗教授、曾昭抡教授与穆旦、刘兆君等人到达了黄平县重安古镇时,受到当地苗族群众吹奏芦笙、载歌载舞的夹道欢迎。闻一多先生在重安作画,留下了《重安江链子桥》《链子桥上水碾》《重安前十里》等画作。

重安江铁索桥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距今已有148年的历史。时任贵州提督的湘人周达武(又名周渭臣)于1873年春奉命率兵“平乱”,路经重安江遇发洪水,舟楫不通,兵将受阻,心急如焚,感慨不已。“平乱”结束后遂筹白银1.2万两建造了这座铁索桥。为修铁索桥,当时曾动用民工数千人,铁链用料产自本地的铁矿冶炼后,由当地能工巧匠锻造而成,历时半年才竣工。桥长36.5米,宽3.55米,距水面10米,有铁索19根,重7吨多。其中17根为桥底链,2根为桥栏。桥身外露铁链为46扣,扣长约80厘米,扣宽约15厘米,直径5厘米。现铁索、铁链历经148年霜雪雨的浸湿,至今仍光滑锃亮不锈蚀,桥台百年不垮塌,实为铁索桥建设中的一个奥秘与奇迹。我感到不可思议,经询问当地80多岁老人得知,是当地工匠在建桥时用本地桐油煮浸过铁索、铁链,作为防锈处理。桥台用当地青石錾打成为麻条石加以糯米饭和石灰砌筑而成。先辈工匠的智慧令我们佩服不已。

仍然作为旅游使用的铁索桥

    

历经148年,铁链至今仍光滑锃亮不锈蚀

铁索桥的建成,结束了重安要津有渡无桥的历史。铁索桥对岸建有一座寺庙(观音阁),原有七七事变纪念亭,塑有汉奸汪精卫、陈璧君跪像,由于岁月长久,现已荡然无存。

茅以升设计的抗战钢桁构桥

钢桁构桥,又名“钢架桥”。抗日战争初期,有识之士纷纷向国民政府建议加强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全面作好抗击日本侵略者准备。为了开辟后方战场,中华民国政府开始筹备修建黄平旧州机场。冯玉祥将军率军南下,途经重安江,看到重安江不能通汽车,无法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冯玉祥返回南京后将此情况报告给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拨银圆10万块,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到重安江现场勘察设计,工程师程万恭负责施工,遂在铁索桥下方10米处修建了钢桁桥。建桥钢材是从法国购进,用飞机运抵越南河内,转由小火车运至云南昆明后再用汽车运到重安江。1939年5月5日建成通车,该桥净跨40.07米,宽4.79米,下距常水位13米。桥面木板铺就,承重力为10吨,桥两侧有2.4米高钢架护栏。

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沿海口岸全部被日军占领以后“湘黔滇公路”成为国外援助物资的唯一通道,被称为“连通祖国东西的大动脉”。该桥建成通车后,军队、外援战备物资源源不断由滇缅公路经贵州晴隆境内“史迪威公路”过重安江钢桁构桥到达湖南芷江机场和长沙等前线,西迁的机关、企业、学校师生、逃难的百姓沿着这公路不断地撤退往西南大后方。该桥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保卫战、雪峰山会战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辆国民党军车失控从桥上掉下重安江,几名汽车驾驶员官兵不幸遇难,现桥头遗留有“抗倭阵亡将士”一残碑。1949年黄平解放前夕,溃逃的国民党军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击下,从镇远经黄平重安逃往贵阳方向时,为阻止解放军过江,国民党军队用重磅炸药将桥梁炸断,同时炸塌了铁索桥重安一端的固定物。1950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17军的高庭树科长,奉命率部队抢修重安镇的铁索桥和钢桁构桥,于1951年2月修复完成通车。解放后,右侧桥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班的战士守卫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撤离,目前遗留有一栋砖木结构的平房。

抗战钢桁构桥

    

桥头遗留的残碑

1987年9月1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视察黄平时,曾亲临铁索桥和钢梁桥观赏,称赞“重安江景色秀美,民风淳厚,文化厚重,是发展旅游的好资源”。

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曲拱桥

1994年秋,为适应现代化交通建设的需要,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拨专款120万元人民币,由贵州省交通勘察设计院设计,凯里公路养护总段(现在的凯里公路管理局)工程处在钢梁铁桥下方40米处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曲拱桥。1995年5月1日建成通车,桥长60米,宽10米,设有人行道;桥面扶栏高80厘米,可同时容两辆汽车通行,承重力为25吨至30吨。形若气势壮观的飞虹的大桥两端各修建有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桥亭。 桥头碑文“重安江大桥” 乃当时贵州省原省长王朝文所亲笔题写。左侧桥头建有4层砖混结构道班房。该桥曾是省道五甘线(镇远县五里牌——福泉县甘耙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至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的津梁,同时也是北上余庆县、瓮安县、遵义要道,为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曲拱桥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湘黔滇公路”功能已经被320国道(东起上海市,西止于云南省瑞丽市)、G60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沪昆铁路、沪昆高铁取代,“三朝桥”已没有往日的车水马龙景象,而变身成为贵州东线旅游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观赏和品味。

知来路才能识归途,重安江三桥是交通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不同朝代物质文明的标志。折射出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及当时的建桥水准、材料、技术、设计理念等大量信息,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且还蕴藏了不少奇闻逸事,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