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凯里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公路历史文化 | 心归处 皆是公路情——记镇雄关道班劳模王正才的故事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每个人都有信仰,有的人信仰坚定如磐,用自己的一生绘就了一幅壮美的公路画卷。一九三四年,年仅十三岁的“王八点”就成了镇雄关道班(原三穗公路养护段第一道班)的养护工人。每天腰间别着一块破旧的闹钟,像个大茶壶。他干活时长从来不低于八小时,所以人们都叫他“王八点”,其实,他的名字叫王正才,他人如其名,守正笃实,踏实又热情。

王正才工作会员证

六十年代,镇雄关道班主要负责湘黔线五里牌至螺丝桥路段的养护工作,由文德保养组、皮家院保养组及镇雄关保养组组成。全班十几人硬是凭着铁锹、背篓、扁担等简单的养护工具养护着几十公里的路面。

一九六二年,“王八点”任镇雄关道班班长,主要负责指挥和投入生产。镇雄关道班有三个保养组,一年固定要徒步搬家三次,年终归班。一张床、一个煤油灯是屋内仅有的陈设。那时候环境艰苦、条件差,养护工人根本没有代步工具,全靠步行养路,牛车、马车仅仅能够用来托运工具和生产,而次月的养护用料全靠“王八点”每月反复的徒步巡查。   

二十七公里的路况对“王八点”来说如数家珍。这二十七公里,一守就是四十六年,一万七千八百八十五天,可以说这一生都在路上。平日巡路累了,他就躺在路边沟外的大树下休息,渴了就喝一口“牛蹄窝”里的水,工作之余还得时时提防附近的野兽蛇虫,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八点”在那二十七公里路上来来回回几十年,他的身影就像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镇雄关道班的左邻右舍都说:他虽是班长,但从不出差。冬天这里天黑得早,每天傍晚六点左右天已经黑净了,我们虽望不见人影,但听见远处悠扬的歌声就知道是“王八点”干活回来了。他总笑眯眯的对大家说道:“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光荣!” 

那些年养的路全是砂砾路,主要病害就是坑槽、松散以及过往的煤炭车留下的车辙,储备修补病害用的砂石材料就成了养护工人每天的“必修课”。掏砂、运砂、筛砂,再用扁担、箩筐、马车、牛车等工具搬运到道班,全班十几个人就是这样用粗糙的双手日复一日“刨”出了那条心路。  

有一次,“王八点”像往常一样带着大家放炮炸石掏砂,炸药引爆飞起的石头不小心砸断了公用电线,他在看守所被拘留了好几天。一回来他就发起了牢骚:“这每日都有人送吃送喝,但没活干全身痒得慌!”

那时候的工人是必须要下沉到农村生产上帮助农民生产建设的。每年镇雄关道班的养护工人都会轮流去支农,没活干就痒得慌的他自然是乐意至极,甚至谁家有事抽不开身他还主动顶上去。大家都说“王八点”傻,这天底下居然真有不干活就发慌的人。农忙时,他总利用休息时间帮忙耕地插秧抢收稻谷,道班的牛车马车也得出力犁田拉肥拉包谷。他把支农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每个季度乡和公社开会都要邀请他参会,每次他都笑呵呵的很是得意。

苦是真苦,工作很苦生活也很艰难,吃的就是玉米土豆红薯掺大米。那些年道班工人大部分都找不着媳妇,灰头土脸是常态,体力活一干,淋不淋雨全身都是臭烘烘的。

休息时,大家壮着胆子跟不吃鱼的“王八点”申请去河里炸鱼改善生活,结果他当场就发了火。大家心里嘀咕他自私:自己不吃还不让别人吃。可他们不知道的是,“王八点”愿自掏腰包为大家改善生活也决不碰国家的财产。所以他只是生气的吼到:“炸药是公家的,嘴巴是自己的,要吃鱼凭本事抓。”天快黑了,大家几乎是埋着头,空手而归。可不远处的酸汤鱼飘香而来,炊事班的烟囱正浓烟滚滚,大家兴奋地朝厨房奔去,灶坎上大锅里已煮好了满满当当的酸汤鱼,正咕噜咕噜冒着泡泡。“王八点”提起一壶米酒站在门边打趣到:“大老远跑到舞阳河洗洗澡也算改善班容班貌嘛”。这样的“父爱”如山,既严厉又温暖。

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大伙儿的心里却是甜的,镇雄关道班就像一个家,“王八点”就是这个家的老父亲。大家同吃同住,有困难也会一起扛过去。每当行人、司机遇到雨雪天气,煤炭车缺水发生故障、抛锚等情况无法前行时,道班也会成为他们的容身所。时间久了,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自然也变成了老相识。大家时不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唱唱山歌,便感觉黑夜也没有那么漫长。

后来,“王八点”家里开了个小卖部,就卖干饼和酒。忽然有一天小卖部门口来了十几个壮汉,衣衫单薄,又破又脏,看着十分疲惫,“王八点”就把货架上的干饼免费分发给他们填肚子,闲聊才知他们是附近村里的劳动工人。从那天以后,只要天气有变天,“王八点”就站在村口岔路边上眺望,把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是劳动工人都叫到小卖部来吃不要钱的干饼。

再后来,日子变好了,他也渐渐在岁月混沌的光芒里老去,变得有些佝偻,有些瘦弱。但他依旧始终十年如一日的在那条路上勤勤恳恳,他总是说自己是幸福的。

奖章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没有我今天的殊荣!我啊……我愧对荣誉,我要将终身献给国家!献给党!”这是1980年1月王正才在交通部授予他“全国交通战线劳动模范称号”时的发言。

荣誉证书

他多年都被评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劳模后常谈:“绝不向组织要待遇!”他天生兔唇,当时国家提出要为外公动手术,可他却挥挥手说“感谢国家,感谢党。我这大半辈子总是神采奕奕,满腔热血,那是因为我有一双健壮的双腿和灵活的双手。嘴巴只会吃饭,不能做事。如果哪天我没有了双腿或者双手,我定会接受国家的帮助。我是国家的,我还想为国家活到老,干到老!”

荣誉证书

“王八点”终生在岗,一腔爱,一条路,一场养护苦旅,从青春到白发,皆是道班。

吃水不忘挖井人,那时候,像王正才一样一生默默无闻的公路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鲜衣怒马,没有灯光璀璨,一个个“无名之辈”,凭着一番信仰,长年累月,坚守在公路一线,让中国公路在几十年间,从最初的泥泞土路到现在的高级公路,并一点点织就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而今我即将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这是一条古老而又崭新的道路,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行驶在G211的路上,听着车上交通广播播放着“十年来,贵州赶超跨越,努力干出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天下高桥半在黔中……”我们思虑良久、感慨万千。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