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凯里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以路为业 以班为家 用心用情谱写公路华章——记三穗公路管理段退休工人吴本元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他们以路为业,以班为家。从泥巴路到砂石路,从水泥路到沥青柏油路,“道班”和“道班工人”共同守护着公路的“成长”,历经社会变迁,“养护为业 道班为家”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随着公路事业的高速发展,公路养护在道班工人的见证下迎来了“机械化”时代,公路旁的“道班”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橘色的身影”站立在道班房前代代坚守,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以前养路全靠人工,每个道班配一辆马车,有个拖拉机就是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了。”

“什么是道班?你们现在年轻一代的公路人可能不晓得了,在我们工人眼里啊,道班是公路的守望者,也是我们工人的家。”

……

近日,笔者来到三穗公路管理段的道班退休工人吴本元的家中,笔者听到了许多关于道班和道班工人的故事。

吴本元出生于1965年4月,三穗县本地人,1982年,初中毕业的吴本元从父亲手中接过十字镐,穿上标志服,成为了三穗公路管理段鹿洞道班(现桐林道班)的道班工人。刚参加工作的吴本元就在道班担任了统计员这一重要工作。1986年后,吴本元先后担任过堡子、瓦寨、长吉、白崇等道班的班长,直到2005年调动到段机关工作前,吴本元都是三穗公路段道班工人中颇为“传奇”的存在。

图1:贵州省公路局制发的工作证

挑起养路担子,传承公路精神

八十年代的公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沙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道班工人的常态,他们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远看是烧炭的,近看是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养路段的”,可见当时公路养护条件有多艰苦。

作为家中的小儿子,吴本元其实不用去做道班工人,但由于那时养护工作的艰辛,很多人不愿从事养护工作,看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的父亲始终放不下养护的路,于是吴本元初中毕业后,就放弃了继续深造学习,选择接下父亲手中的养路担子,毅然决然地成为了一名道班工人。

吴本元的父亲吴志国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从部队退伍后被安排到三穗公路管理段的鹿洞道班(现桐林道班)工作,他把军人纪律严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到了工作中,作为当时鹿洞道班的老班长,吴志国总是把最难养护的路段和最危险的活留给自己。

“我父亲虽然退休了,但是他在三穗段的道班工人心中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所以参加工作以后,我觉得我不能丢了父亲的脸,要更加认真踏实的干好工作。”吴本元表示,因为父亲才更明白道班工人的不易,也正是因为父亲对养路工作的热爱与坚守感染到他,他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的道班工人,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公路上。

几十年间,公路从沙土路到后来的混凝土路面,再到现在舒适的沥青路面,甚至高速、高铁都修建到了家门口,吴本元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成为了像父亲吴志国一样优秀的道班工人,但他那份接过养路担子的初心始终不改。“不要嫌脏、不要怕累,多学多做,把路养好”,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吴本元表示,那时候父亲的谆谆教诲依然清晰地在脑海里。

“把路养好”看似很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一代代公路人口口相传,坚持做好的基本工作,只有“把路养好”,才能做到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

图2:吴本元获得的荣誉证书(部分)

公路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吴本元成为一名道班工人后,带着满腔的热爱,很快就能独立完成一段路的养护工作,不论是日常养护,还是处理公路上的复杂病害,他都能得心应手。他还积极学习,考取了拖拉机驾驶证,成为了道班上为数不多会驾驶拖拉机的工人。加上他有文化、有耐心,肯吃苦,不仅能够白天和其他工人一起外出养路,还能在晚上细心地做好统计工作,参加工作后,吴本元就迅速成为了道班工人中的骨干力量。

S308线(前身为1944年建成通车的桂穗公路天柱邦洞至三穗,也称邦三线)一直是吴本元“战斗”的地方。在高速公路还未建成通车前,S308线是天柱、锦屏两县到贵阳、凯里的重要通道。因此,做好这一路段的养护工作至关重要。桐林道班、堡子道班正是S308线上两个重要的道班,承担了天柱邦洞至三穗公路的大部分养护工作。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上把吴本元从鹿洞道班调出来,先后安排到桐林道班、堡子道班工作。后来又时常因为在养护工作有“硬骨头”,组织上认为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扎实的吴本元能够完成“啃骨头”的任务,就让他在两个道班之间来回调动,配合做好S308线的养护工作,从而造就了吴本元“三进三出”桐林、堡子道班的美谈。而据了解,吴本元在道班上来回调动次数有9次之多,但他从来没有过任何怨言。

“他那个人我是真的佩服,就像公路上的一块砖一样,哪里需要哪里搬。而且不管被安排到了哪个道班,他干活都是最有劲头的,总是能够带动整个班的工作氛围。”提到吴本元,不少工人都竖起了大拇指。毕竟养护工作本就够辛苦了,频繁调动更难以安家,当时很多道班工人是不愿意换道班工作的。

从1982到2005年,吴本元扎扎实实的在路上工作了23年,他在路上成年,在路上成家,也在路上辗转成长为一名素质过硬的道班工人,为公路事业坚守了一生。

“那些年公路养护任务十分繁重,组织上也是信任我,才会把我调动到各个道班去完成生产任务。不怕笑话,当时搬家次数多了,家具都搬坏了不少呢。但是只要组织需要,安排我到哪里去,我就服从组织安排到哪里去。”即使已经退休,吴本元还是坚定地说道。

图3:八十年代,吴本元在堡子道班的留影

兢兢业业工作,展现工人风采

干一行,爱一行,吴本元以路为业,以班为家,把爱路护路当成了终生的事业。

担任道班班长以后,吴本元在道班既是道班班长又是驾驶员,在工作中,无论是日常养护工作,还是在抗灾保通期间,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作为一班之长的他,始终都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苦活,他第一个干,累活,他带头干。

1995年,在堡子道班工作的吴本元在打碎石的作业中,不小心被锤子打到了右手的大拇指,顿时一片血肉模糊。但吴本元一边安抚操作失误的工人情绪,一边还强忍疼痛开拖拉机(当时道班里只有他有驾驶证)到附近的卫生所去治疗。“就算如此,他第二天还是带着伤继续投入工作中了,他怕他不带头,会影响整个班组的工作进度。”吴本元的妻子田维琼回忆道。

“轻伤不下火线”,对吴本元来说,坚守在养护一线比让他休息更踏实。“开岩、打砂、铺路……每天的生产任务都是安排好的,只能提前完成任务,哪能因为我这个班长拖了后腿呢?”采访中,吴本元认真道。

作为一名道班工人,吴本元的两个女儿在道班出生,妻子也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工作,家庭像坚强的后盾支撑着他全身心投入到公路事业中。

由于综合素质突出,吴本元还曾经作为工人代表,参加过三穗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担任人大代表的五年间,吴本元在做好养护工作的同时,还认真倾听工人和公路沿线群众的声音,形成合理的意见建议,并通过相关部门帮助解决问题,在切实履职尽责中,吴本元也渐渐将道班工人的良好形象展现到公众面前。

“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从1982年参加工作到2022年退休,40年间,吴本元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作为一名一线养护人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作为一名党员,他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优秀品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吴本元用他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把自己融入到公路事业中,用真诚奉献谱写了公路华章。他的那份公路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新一代的公路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