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路子站 » 水城公路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行业文化

管晏华:从“劳模”到“最美”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以|路|为|家|的|平|凡|英|雄|管|晏|华

从“劳模”到“最美”

省公路局“最美公路人”颁奖现场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你以路为家,赤诚坚守,用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贵州省公路局第一届“最美公路人”颁奖词。

荣获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届“最美公路人”

他是1965年人,出生于贵州水城,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现在在水城公路管理局工程处郎岱养护站工作。




01

他是默默坚守的“劳模”


滑动查看更多

他荣获的荣誉众多,有党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全国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省政府授予的“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贵州省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六盘水市“凉都榜样 身边好人”荣誉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劳模”。
能取得如此殊荣,与他足足四十一年来的踏实努力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他始终坚守在公路建设的最前沿,敢想敢干敢管,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着公路人的纯朴本色,为公路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1982年,管晏华17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扫帚和铁锹,成为锅铲坪道班的一名养路工人,在偏僻的山区开始了养路生涯。


那时候道班条件差,当地的老乡们都瞧不起这养路工作,说养路工是“拿工资的农民”“农民好歹要分农忙农闲时,而养路工是一年365天,不分时节,天天有活干,比农民都不如”。当时和管晏华一起去道班的部分年轻人也因为这份工作又苦又累工资还低便陆续离开。然而管晏华认为,不管是什么工作,总要有人来干,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干好。这一留,就是40多个春夏秋冬,把自己的青春、理想和热情全部铺在了公路上。
1996年,他主动请缨担任滥坝道班的工区长,这是当时水城公路管理局最大的道班。面对线长面广、行车量大、公路受损严重等情况,他带领职工认真调查全线路况,再进行科学分工。抓季节、抢时间修补路面、整治路容路貌,全班全年累计达320个工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全体职工的常态,这是繁忙的一年,滥坝道班的路况质量在他的带领下稳固提高,100%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成为年度文明道班。
在养路岗位上干了22年后,管晏华于2004年调任玉舍收费站站长。他又从头做起。刚建成的玉舍收费站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在内部,大部分职工都是从养护一线转岗过来,和过去从事单一劳动相比,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都略显不足。在外部,又经常出现断水、断电、车辆冲关堵关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管晏华一方面利用工作之余与职工一起学习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公安、水电部门联系,协调解决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不仅在短时间内让收费站工作正常开展起来,而且还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了文明收费站。
管晏华不管是作为一名普通养路工人,还是工区长和收费站站长,在不断变化的岗位上,一次次地放弃熟悉的工作和环境从头开始,始终不变的是直视变化的态度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2013年3月,当时管晏华和同事在水黄公路巡查发现一处应急停车带被贺某占用开设加水洗车场。他们苦口婆心劝说了七八次,奈何当事人就是听不进去。一天,同事孙刚拿出钳子准备拆解水管与水龙头连接处的铁丝时,正好被贺某妻子发现,然后她像疯了一样从屋里提着斧子直奔孙刚跑去。管晏华见情况不妙,立马推走孙刚,并且稳住当事人情绪退到自己的巡查车上,请民警把当事人带走。由于管晏华不怕危险而且沉着应对,才避免了一场恶性事件的发生。
后来,孙刚回忆道:如果不是老管在前面挡着,我可能已经被砍伤了,他总是在危险时挺身而出。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在2014年9月清晨,水黄公路苟家寨路段,因为降雨遭遇了大塌方。他迅速带着三位路政人员赶到现场和养护队集合。此时,公路上方不断下落石块和稀泥,随时有可能发生二次塌方,而现场车辆排成了长龙,司乘人员焦急地催促着。大型的清挖机械却因为道路堵塞,无法靠近塌方地点。当务之急,得赶紧打通一个车道,先让小车开出去,这样大型作业车辆才进得来。
管晏华认真观察现场情况后,决定安排两个同事守在两头,观察公路上方的动向,以确保安全。然后,他冲在最前面,带领剩下的同志们,拿起铁铲,冒着生命危险开始清挖通道。这期间,山上的石头一次次地滚下来,有些直径像碗那么大,好几次差点砸在他身上,但他却没有半点退缩。


他一次次地冲在前面,就是把千辛万苦修出来的路护好!


02

他是无私奉献的

“最美公路人”



 他在2024年荣获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届“最美公路人”、贵州省公路局第一届“最美公路人”荣誉称号。公路是他坚守一生的事业,“公路人”是身份也是责任。
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管晏华都从不抱怨,回忆起往事,唯一觉得愧疚的是对家人。年迈的父亲时常生病住院,有时在医院整整十多天,他只有去城里办事的时候,才能抽出时间去医院看望,甚至在父亲出院皆大欢喜的日子,他也因工作抽不开身没能亲自去接父亲回家。等到大家都休息的节假日,又是公路保畅任务最重的时候,更是难以团聚。
对于女儿,他也有内疚。撮箕,不仅仅是管晏华曾经用过的养路工具,还是他女儿管尤敏的婴儿床。1991年6月,女儿小尤敏出生了,由于夫妻俩都是道班工人,女儿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刚刚满月就背到了工地上,在路边的行道树下,用两个撮箕口对口地放在一起,盖上毛毯,这就成了婴儿床,再点上一根只吸了几口的喇叭烟插在旁边,以防蛇虫侵袭。管晏华印象深刻的是,某一次,在一个偏僻的路段挖边沟,女儿照样放在撮箕里,却突然间下起了大雨,仅仅靠着几棵大树,显然无法为女儿提供遮蔽,管晏华说起来愧疚又心疼。然而,像这样风吹雨打的日子却是女儿童年时的常态。
他把自己交给了公路,却把内疚留给了家人。
管晏华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他的事迹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直面变化的态度、舍己为人的付出、挺身而出的勇气,还有他对工作的执着和奉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的管晏华已经年近六十,他再次拿起了养路工具,来到郎岱养护站,继续做着公路养护工作,站好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班岗。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